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政治教案高一政治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6-07 09:38:23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设计
 
小榄中学 张美珠
 

必修1《经济生活》 第三单元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时)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分两个目。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 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个问题本身是个比较深的理论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有所了解,但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家乡中山市个人收入的特殊性,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提高学生知识理论,理解分析现实的能力,是不容易的。
因此,教学中分两步走:第一步课前准备:编学案,学生社会调查;第二步课堂师生共同学习:主要以学生社会调查的实例(家庭收入状况调查表)及收集的有关资料,掌握教材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教学目的。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比较、鉴别、归纳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面对我国现阶段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有好奇心,想尝试着探究: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吗?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要创设情境,运用典型实例启动学生思考学习。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现阶段为什么要坚持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3.区分三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社会调查实践法、网络收集资料法等教法。通过学生实地寻访、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课堂汇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具
多媒体。
 
 
 
 
 
 
 
 
 
 
 
 
 
 
 
 
 
 
 
 
 
 
 
 
 
 
 
 
 
 
 
 
 
 
 
 
 
 
 
 
 
 
 
 
 
 
 
 
 
 
 
 
 
 
 
 
 
 
 
 
 
 
 
 
 
 
 
 
 
 
 
 
 
 
 
 
 
 
 
 
 
 
 
 
 
 
 
 
 
 
 
 
 
 
 
 
 
 
 
 
 
 
 
 
 
 
 
 
 
 
 
 
 
 
 
 
 
 
 
 
 
 
 
 
 
 
 
 
 
 
 
 
 
 
 
 
 
 
 
 
 
 
 
 
 
 
 
 
 
 
 
 
 
 
 
 
 
 
 
 
 
 
 
 
 
 
 
 
 
 
 
 
 
 
 
 
 
 
 
 
 
 
 
 
 
 
 
 
 
 
 
 
 
 
 
 
 
 
 
 
 
 
 
 
 
 
 
 
 
 
 
 
 
 
 
 
 
 
 
 
 
 
 
教学
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活动目的设计理由)
课前
准备
 
1.设计家庭收入状况社会调查表,组织引导学生社会调查。  
2.编写学案:以填空形式体现教学思路,根据调查事例,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
1.社会调查
2.自主学习学案,梳理知识 落实笔记。
用学生调查的事例教学是学习的有效方法。
导入
新课
 
问题探究一:“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月工资、奖金、院士津贴为6000多元,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每年他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进行合作研究,顾问费为1.5万美元,2007年250万股隆平高科分红200万元。
问题:袁隆平的收入构成有什么形式?说明我国实行什么分配制度?
看图片材料,思考问题。
 
 实例引出课题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1.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划书
用学生熟悉例子, 提高学生兴趣。
 
 
 
2. 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分析:(1) 联系经济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根本因素,得出生产决定分配的结论。(2)从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关系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直接因素,得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决定

 
决定
基础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力
 
决定
 
文本框: 决定
直接因素
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生产力现状: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
文本框: (根本因素)
 生产关系
所有制形式
分配方式
人与人关系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结论:
2.必然性: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思考回答。
 
 
 
 
 
 
 
 
 
 
 
 
 
落实笔记。
 
 
 
 
联系旧知识分析新知识,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3、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
 
 
问题探究二:
小榄镇永宁村集团主要是集体经济,集体资产超过近40亿元。2004年,全村完成销售260亿元,实现利税10多亿。
村民在村里都是工人,他们的工资和奖金的分配是按照每个人在集体中贡献大小确定的,因此每个人在集体中积累的财产有所不同。
问题:材料是如何体现按劳分配的? (地位、前提、尺度、结果)
地 位:主体、基本原则
实行范围:公有制
分配尺度: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
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
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看材料,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讨论得出,按劳分配相关知识。
 
 
 
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
 
 
 
补充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1)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2)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3)农村经济的家庭联产承包取得收入。
落实笔记。
 
进一步结合现实,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问题探究三:某车间因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三位技工都各自在打这笔奖金的主意。
1.高级技工老王资格最老、级别最高,他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他想最好这次能满足他的需要。
2.最爱偷懒的小李想平时自己干得最少,如果按人头平均分配,自己最有划算。
 
3常超额完成任务的小张想自己一直没为车间少出力,这次奖金一定少不了我的。
问题讨论:如果你是这个车间主管,该如何来分配这笔奖金?
结论:
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①公有制:前提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质基础
③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性 P59
 
学生看材料讨论:
按劳分配VS 按需分配
 
按劳分配VS 平均分配
 
得出:
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探究加深把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结合实际分析理论。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问题探究四:
下列属于哪些分配方式?
1.小陈的父母与他人合资并经营了一家规模不小的服装厂,收入颇丰,买了别墅和汽车。
2.小陈的姐姐是永宁村工业集团公司的职工,收入包括工资和奖金。
3.他的叔叔是一家外资企业中的一线工人,工资加奖金也有3000元。
4.他的舅舅开了一个水果店,兼营水果零售和批发,扣除成本和税收,收入也不错。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有三种:
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意义: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并由小组代表发言,
得出:
 
1.按资本管理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
3.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4.按劳动要素分配
 
 
 
 
 
 
 
 
 
问题探究,讨论得出,符合学生思维。
 
 
 
 
 
 
迁移深化
 
 
 
 
落实笔记。
 
 
 
 
 
 
 
 
 
 
 
 
 
 
补充
 
 
 
 
 
 
 
 
 
 
 
 
 
 
 
 
 
 
 
 
 
延伸
拓展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
①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②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③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④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⑤按管理要素分配: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⑥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比一比:区别异同
(详细见课件)
1.比较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2.三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异同:
(1)按劳分配
(2)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补充
笔记。
 
 
 
 
 
 
 
 
 
 
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帮助学生区别易错易混知识点。
 
 
 
 
 
 
 
学生代表汇报社会调查的情况,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
 
 
 
问题探究五:说说你家的家庭收入。
以学生小美家庭收入调查为例:
收入分配形式(元)
家庭成员
工作单位
单位性质
收入形式
月收入额
工资收入、
奖金、
津贴
父亲
财政局
国家机关
工资奖金津贴
6000元
母亲
制衣厂
私营
打工工资
2000元
爷爷
小卖部
个体
自己劳动
700元
存款利息收入
     活期:500-700元(年收入)
股票基金收入
                无 
房屋出租收入
      3600元(年收入)
其他收入
       征地:3500元(年收入)
 
问题:请你说说小美家收入来源哪几种收入分配形式?并根据这些方式概括其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谈自己的家庭收入。
以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为例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对材料熟悉,同时进行学生之间互动,使同学之间更加了解,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对教材内容有更进一步的把握。
 
 
 
课堂
总结
 
 
 
 
 
学生对以上内容进行小结,梳理我国的各种分配方式以及我国的分配制度。展示知识结构图。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原因
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按劳分配的意义、地位
前提
物质基础
直接原因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劳动
资本
技术
管理等
 
 
 
 
 
 
 
 
 
 
学生对本课内容小结
 
 
 
 
 
 
 
 
 
 
 
 
 
 
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能力
训练
3、某位国有独资企业技术骨干的年收入,由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等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B.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
C.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投票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D.工资属于按劳分配,奖金、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学生做学案
加深
巩固
知识
结束语,导入下一框题
我国的收入分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
课后作业:收集“收入差距扩大”资料(城乡居民收入、行业收入、地区收入差距等及解决资料)
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学习探究
学生课后收集资料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3、按劳分配为主体
(1)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
(3)必然性
(4)意义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梳理知识。
 
 
 
 
 
落实笔记。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