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德育论文

谈心理课堂中自信培养策略的几个问题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8-04 10:42:17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谈心理课堂中自信培养策略的几个问题
阜沙中心小学   苏子明
林老师的课例为我们思索小学生自信心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自信是对自我的悦纳和认同,它是学生建构其他心理品质的基础。但目前学生普遍自信不足,已影响到学生的交际和学习。因此,首先,本学期心理精品选择了《我自信我能行》这一主题,是极具针对性和及时性。
那怎样通过心理课堂逐渐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呢?是否有何种有效的培养策略呢?从林老师的课例中,我总结了几种基本策略:
一、随机式谈话导入,“去目的性”的课堂 原则:
相比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学科突出的、明显的目的性,成功的心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在教学中太过露眼,教师引导学生时不可急于往预设的思维那边靠。
二、察看心理亚健康症状并及时纠正的不二法宝:坚持活动本位的构课思想,用活动来体现教学效率:
一般而言,小学心理健康课着重解决的是轻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卫生、心理困惑等小毛病(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及配合药物治疗)。而且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始终有限,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无法简单通过讲授方式实现。因而,无论从小学心理健康课的学科,还是从对象(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来说,活动本位是实施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纵观林老师的课例,活动类型主要有小组讨论和齐唱《我相信》,在活动中合作中分享里发现不良心理症状,并在活动总结中让学生学会直面心理困难,在倾诉中得以宣泄疏导——这些都使得课堂教学受到一定的心理调整作用。但对于一节正规的心理健康课来说,活动量仍然显得不够,仍相当明显地以讲授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因而以活动融入心理辅导,实施心理纠正的效果难以保障,这也是日后改进教学的主要方向。
三、在轻松、民主、自由的空气中提供建议和方法:非强制灌输原则务须谨记:
我们刚开始涉猎心理健康课时,几乎不可避免地陷入一个误区:强迫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并认为这是教学效果的体现。在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领域,心理咨询师只是从旁帮助当事人缓解情绪、提供疏导不良心理的科学方法,给出一些日常生活的建议,决不介入局中。尽管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离稳定、独立、能自行判断的成年个体心理仍有一段距离。但是,越想学生克服相应的心理困惑,收到我们渴望已久的教学效果,就越需要把他(她)平等地尊重,而非粗鲁地强压。在林老师的课堂上,虽有老师的渐次引导和师生的平等对话,但仍显露出为确保教学环节的顺利、按时开展,而急不及待地暗示学生我已经变得自信等,必须承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体育、智育一样,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逐步改变的过程。谁怀抱一节课里立竿见影的天真想法,注定是要失败的。关于自信的培养,我们只需要做的是:在活动中,告诉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科学方法,提供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学校生活中)培养自信心的若干小提示。至于学生到底一节课立马变得自信爆棚,不能列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列。
四、环境创建与自我心理建设的配合:稳定、健康、优质自信心的培养制度建立的关键:
          自信心的建立是必要的,但教师在引导时需要注意物极必反,自信的过度是自大,同样对学生的心灵成长有害。另,自信心培养的初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较大,也就是我们说的“自信心培养的教学效果”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信心的维护和保持是一个教育者不容忽视的问题。自信心的心理健康课不应是一个精品课程,更不应仅仅是一节课,而是一个常规的系列课程,它应该与其他学科(语文、数学、英语课)中整合,融入,作为一种长期的制度,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让逐步自信起来的学生没机会出现“反弹”,让自信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让自信伴随着学生的终身成长。这样的自信心培养才能起到真正的成果。因此,本次精品课程应该起到一种辐射作用,引起学校行政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