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小学跆拳道水平三课程教学设计
- ·下一篇教案: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三章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袁丽彬
一、教材分析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本节内容出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第三章第二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血液与肺泡的气体交换。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而且虽然初中生对于呼吸有一定了解,而且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以及呼吸道的作用,知道了肺是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场所,但是对于本节课的课程要求来讲还远远不够,学生对于气体交换的过程将要涉及到的气体容积改变与压力变化的关系还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对于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有有挑战性,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的采用演示、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初步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为以后学习血液循环过程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对于物理知识中气体容积与气压的关系没有深入的学习,这对学生来说内容抽象,较难理解,需要教师作引导。同时初中学生也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浓厚,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终集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过有关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其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而且在整个教学大环境下,生物学的学习并没有引起学生学习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教学用具,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帮助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
(1)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学会描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3)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概述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
2、发展性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表格、演示操作等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并发展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及归纳表达能力。
3、融通性目标
通过分析气体交换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等知识,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教学难点
肺容积变化与肺内压的关系
五、教法设计
问题导学法、图片分析法、谈话法、演示法、探究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呼吸时胸廓变化模型、膈肌运动的模型、针筒、不同颜色的磁钉、吸管、试管、澄清石灰水
2、制作PPT课件
3、学生复习呼吸道的知识;预习本节内容。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
1、导入: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
通过回忆以前的知识思考问题。
|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
|
层层提问
探究新知
|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展示肺的位置结构图,指引学生认识肺的结构特点;介绍胸廓。
2.问:吸气和呼气师胸廓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3.问:为什么呼吸时胸廓的大小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与什么有关?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呼吸运动时,主要是哪些肌肉胸廓容积的变化?如何变化?
2)演示并小结胸廓变化原因。
4.探究: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1)问: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是否发生了变化?怎样的变化?
——演示实验: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引导学生识别各模拟结构;演示操作,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胸廓”下径和“肺”的容积的变化?
2)问:为什么肺的容积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演示操作,通过改变注射器的容积,模拟肺内容积变化与肺内气压的改变。
3)介绍气体的特性:气体具有由压力大向压力小(即由数量多向数量少)的方向运动的特性,即气体扩散的特性。
5.引导学生填写导学稿,归纳、总结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巩固练习
二、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1.提问: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
提供实验器材,演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甲乙瓶中石灰水的不同现象说明了什么?
2.问:除了二氧化碳以外还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观察环境中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成分对照表。
3.问:二氧化碳是哪里来的?氧气又到哪里去了呢?这种变化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文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4.问:为什么二氧化碳能进入肺泡而氧气又能够从肺泡进入血液中呢?用不同颜色的磁钉分别标识氧气和二氧化碳,应到学生上台演示两种气体交换的过程。
5. 问:进入血液中的氧最终到哪里去了呢?在什么部位被利用呢?
展示呼吸作用的过程反应式,解释前面表格中的氧气的去处记忆二氧化来和谁的来源。
6. 问:肺泡有哪些适于气体交换结构的特点使它成为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呢?演示肺泡的结构。
|
1.识图,了解肺的结构。
2.学生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3. 阅读课本,分析得出: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并通过观看模型,进一步了解呼吸时胸廓变化。
4、探究
1)观察演示实验,思考:向下拉橡皮膜,以及橡皮膜回缩时,肺容积分别怎样变化?气体进入还是排出?
2)分组实验,通过操作分析现象。
3)了解气体扩散的特性:有压力大向压力小的地方扩散,直到压力平衡。
5、填写导学稿,归纳总结通过练习,巩固理解。
1.学生实验、观察:一位同学向甲管吹气,其他同学观察。
分析得出: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乙不浑浊,说明了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比较、分析,得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水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3.学生阅读课文,观察文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
4.演示实验、观察。
5.分析得出: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被利用
6.学生根据图概括肺泡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结构特点: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
|
亲身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了解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原因。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实验明确肺容积的变化是由于胸廓改变引起的。
锻炼学生的动手、推理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气体进出肺与肺内压的改变有关。
从整体上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并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操作、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兴趣。
学会分析表格,并了解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成分
描述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实质。
通过移动磁钉,理解气体运动的方向。
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
学生能够将前面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应用。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
归纳总结综合提升
|
引导学生小结: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并通过课后梯度练习加强理解。
|
总结,课后完成梯度练习。
|
检测收教学效果以便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