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浅谈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 ·下一篇论文:谈怎样用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怎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让学生畅所欲言
怎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让学生畅所欲言
中山市坦洲镇永一小学 邓珍红
摘要:农村小学口语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口语能力较弱,缺乏语言的情感性,表达不够流畅,原因是受环境、条件,学生自身,教师观念的限制;而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是开发资源,整合教材,提供学生喜欢的交际话题;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激发学生交际的动机;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关注过程、积极评价,激励交际信心。
关键词:生活实践 话题 动机 语言 信心
“口语交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培养社会交际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也体现了对语文功能的全面理解,对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以及语文生活化的理念。然而,“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新课型,在小学,尤其是在教学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很多教师并没有准确地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使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呈现出“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在农村口语交际教学有时是老师在课堂上三言两语交待一下,布置学生写一段话,为的是应付考试。有时老师也想尝试改进口语交际的教学形式,可课没上多久,场面就冷冷清清的,学生没话说,偶尔有一两个大胆的站起来,也许是紧张,再加上地方方言的影响,说得吞吞吐吐的,词不达意,一节课下来,学生没劲,老师闷得慌。因此我们农村学校没上过完整的或比较完整的一节口语交际课。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农村小学口语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口语能力较弱,在语言的情感性,表达的流畅性,交流的自主性方面都有待加强,更不用说口语交际能力了。针对这些现状,我们语文科组做了如下的努力。
1、开发资源,整合教材,提供学生喜欢的交际话题。
新教材对“口语交际”知识内容、能力培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编排。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城市化、成人化的话题。例如第十一册《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字吗》,农村的学生对电脑并不了解,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的话题学生无话可说,更没了交际的兴趣。《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支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老师不要忘记,丰富多彩的生活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训练语言的好材料。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看你是否把握住机会,利用机会,为我所用。所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题材,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进行口语训练,对快速提高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说清好与不好的理由。通过交际,能更全面地看问题。但是,农村孩子很少过生日,即使有也是一碗寿面两个鸡蛋。根本不可能请客吃饭。倒是在一些婚庆、佛事上大办宴席。如果把话题变换了一下,让学生讨论农村的这些习俗好不好。学生更积极地去观察生活,甚至主动地了解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讨论时,学生个个有理有据,异常活跃。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
2、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激发学生交际的动机。
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其语言呈双向或多向互动状态。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中开始,而学生在感受、体验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会使词语与形象沟通起来,同时,语言与思维也随之发展。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巧设情境,才能切中繁杂,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例1、实物展示法。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容易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生动地加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例如《爱吃的水果》一课,我把“葡萄”、桔子、柚子、柿子、梨、苹果”寄放在水果盘中,学生的视觉、味觉、知觉一下被唤醒,很快地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能说出自己爱吃水果的特点,使交际有序,活跃地进行。
例2、教师描述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材中有些内容也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这些语言文字经过老师的口头描述会更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例如《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一课,上课伊始,我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勤奋好学,各项活动总出类拔萃,从不轻易犯错误,可是他做了错事,总不承认,爱撒谎,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帮老师解决问题,思维活跃纷纷说出许多见解。这样一下子进入了问题情境,把口语交际回归生活体验,打开学生话匣子,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例3、模拟社会生活实例法。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观察、说明,是增强学生体验、激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例如《购物讲价》中,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分小组摆在“玩具柜”“文具柜”“用品柜”中,再现商店的摆设,然后要求各组分工,(顾客和售货员),要求“顾客”每人要买一件物品,“售货员”要热情待客,比比看,谁买的最便宜,再说说购物所得。这样学生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参与兴趣很浓,交际更为活跃。在农村缺乏课件的情况下,模拟社会生活实例不失是一种好方法,教师应多做课前准备,多花费一些心思,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在农村,方言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极大的阻碍。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致使说话时磕磕碰碰,词不达意。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首先、师生互动,重在引指、规范语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介绍健康的小常识》中,教师先介绍预防秋噪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必须说清楚要预防什么,治疗什么,用什么药(方法),注意把药名、药量介绍清楚。然后学生互动,重在实践,发展口头语言。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最后扩大互动,重在检验,巩固口语语言。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他个有长效性。短短的40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如上完《购物讲价》后,老师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与爸爸、妈妈一起上市场,注意观察大人们在购买中的讨价还价,甚至自己出钱购买一件小物品。这样长期训练,扩大互动范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