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语文论文

如何构建语文课堂的情感之“桥”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4-20 00:00:32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如何构建语文课堂的情感之“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例谈
大涌镇   旗南小学   欧阳锦花

[导读]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案例分析]
《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微型小说。作者以精炼、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肆虐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和高风亮节,果断地指挥,将村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之桥。这位老共产党员在生与死之间抉择,在责任与亲情之间抉择,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儿子,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让每一位读者都经受着心灵的洗礼,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促进其生命成长的好教材。
[课堂现场]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通过整体朗读,品读重点语句,感知老党员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让学生从内心受到感动。
音乐缓缓响起,老师正投入地配乐朗读,感人至深。可细一看,实际上,学生由始至终都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甚少被文中的人物打动,也没有被老师的激情所感染。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划出感动的句子并进行交流品读,希望学生能从读中感受老汉伟大的人物形象。可是,学生始终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深入。比如: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在这个重点句子的品读上,师通过提问“从‘冲、揪、吼’这几个动作,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怎么样”和“此时,老汉想到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来促进学生对此句的理解,理解老共产党员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除了声音增大,但始终读不出老汉那种大公无私的感觉。
[课堂反思]
这节课是经过执教老师深思熟虑所设计的,花了不少心血,可是为什么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呢?我个人认为这虽然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可是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学雷锋活动年年开展,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常常听,好人好事天天做,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非常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甚至连每周少先队举行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是流于形式,并未能让学生从心底去真正理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与职责,所以从内心上来讲,他们对这类人与事并不认同。不管是从年龄、视野还是经历的角度考虑,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所以,在学习《桥》这篇文章时,学生的情感基石是空白的。既然这样,老师又如何能要求学生能产生共鸣,引发情感,深受感动呢?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势在必行。
[情感教育之谈]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更应着眼于学生内在心理结构的构建。语文教学是一个典型的情感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情感,作者的创作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合,才能形成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学要真正的良性启动,就必须实行情感教育,以最大程度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和情感的完善。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新的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和体验,使他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精神洗涤,享受审美情趣。现以《桥》一课的教学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探讨。
一、听中染情,陶冶学生情操。
人的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的作用。在创设情境时,老师可利用音乐、录音、视频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听中陶冶情操,在听中感染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自身的情感。如课伊始,可先安排欣赏歌曲《为了谁》,并向学生介绍这首歌的背景:这首歌是1998年长江抗洪后写给人民子弟兵的,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中国的每一个人。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年近70的温总理不辞辛苦,辗转重灾区,冒着生命危险视察灾情;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把学生压在讲桌底下,救护了4名学生而自己却不幸罹难……其实这些人,这些事就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听着动情的音乐,看着震撼人心的图片,学生能不在这种氛围中有所触动吗?通过调动学生的听觉,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情感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二、读中品情,积累学生情感
新课标指出小学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章只有反复朗读,在读中品情,读中悟义,才能慢慢积累起情感,体味到渗透在文本中字里行间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体验的艺术,教师要善于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如:《桥》一课中通过许多关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突出老汉那种沉着冷静、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品读、体会、感悟。如安排学生自读感动的地方,谈体会。可以这样设计: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找出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地方,用你喜爱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交流交流。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抓住了情感的震撼点——“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提领而顿,披文入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阅读,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学生能主动地读细读重点段,品字词,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还可以通过品读重点词句、师指导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品情,进行情感教育。  

[1] [2]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