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公输教案
- ·下一篇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19、鱼我所欲也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二章教案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孟子》两章
教师寄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是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 ”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 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 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一、自主学习
熟读课文,结合课后注解理解文意。
二、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1-2自然段
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
合作交流3-4自然段
1.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⑺ [池] 。 ⑻ [兵革] 。
⑼ [委] ;[去] 。 ⑽ [域] 。
⑾ [封疆] 。 ⑿ [固] 。
(13)[国] 。(14) [威] ( 。(15)[得道者] 。(16)[失道者] 。
(17)[至] 。(18)[畔] 。
(19)[顺] ⒆[故] 。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1)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
③为什么?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3)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 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什么意思?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5)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 样做呢?
探究质疑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 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4、孟 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1、发:; 2、举:; 3、士:;
4、苦:; 5、劳:; 6、饿:;
7、拂乱:; 8、所以:;9、动:; 10、忍:; 11、曾益:; 12、空乏:;13、恒:; 14、 过:; 15、衡:; 16、作:。 17、征:;18、入:;19、出:; 20、拂(bi):。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