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其他论文

有效提问的概念及原则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5-09 17:24:15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有效提问的概念及原则


“有效提问”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能广泛囊括内容,又能明确指定达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思维操作程序。只有有效提问,学生才能有效地开动脑筋。有效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有效提问的原则
  
  提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根据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避免一味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而调整教学策略。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偏离题意时,教师要扭转方向,把学生引上正路。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应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适应学生的水平发挥。
  提与学生知识生活有关的问题。日常生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源头活水”。运用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往往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品德的提升总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是最有效的。
  提适合学生语言表达的问题。对一些“不确定化”的问题,能够做到分解,化难为易。“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教师不仅要能提问题,还要教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问题提出时可以增加材料的输入,但需要增加趣味性、通俗感,解决学生“没话说”的问题。
  提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必须经常“蹲”下身来看看学生,对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水平等有个透彻的了解。提问时,不要强迫学生回答,这种做法不能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下面思考。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初衷虽然感觉很好。但课堂内学生对问题的回应往往过于笼统令教师失望。这容易暴露出问题指向明确性与答案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问题设计开放性与教学目标明确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要切忌在学生力所不及时跟进问题,提出问题切忌大而无当,切忌内涵与外延不明确,提出的问题千万别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
  提学生反馈中疑惑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回答意味着教师必须学会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真正的有效提问应首先落实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的了解,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能力与水平。提出能紧追学生的反馈,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追问,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效提问的艺术
  
  问题的提出要有弹性。教师提出问题,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被集中,而且要考虑其正在理解问题、写发言稿以及心理上的准备等。教师延长提出问题后的等待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发生很多积极的事情,尤其是在教师们的平均等待时间超过3秒钟后,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增加教师等待的时间,学生对问题主动做答的正确答案会增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时间会减少。
  问题的提出要有渐进性。问题的提出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要能理解。理解是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前提。设计问题时,要层次分明,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 [问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引导他们对问题要学会思考、争议,养成缜密思考问题的习惯,善于用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古人云:“师逸而功倍”。老师只有注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的提出要有挑战性。现实的教学中,学生关心、喜欢的问题未必是教师预设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所以,实现问题的有效性必须找到师生的结合点。这结合点就在于问题要呈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紧扣学科枢纽性知识,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问题的提出要有探究性。问题设计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提一些有效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才能使学生实施主动探究的学习行为,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的提问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都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问题的提出要有逻辑性。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一步步展开、推进与解决,就是教学任务和目标一步步的达成与实现。一个问题生成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能达到多深,问题能探讨和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密切关注的事情。问题是帮助学生透彻地阅读文本的诱因,离学生太近或太远,都不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都不能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下一个问题应该在哪里等候,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上一个问题的“诱导”下走出的距离来确定,及时调整。
  问题的提出要有梯度性。钱梦龙认为:“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可见,问题既要让学生有成功解决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课堂思维的价值。有区分度的问题,它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描绘出精确的,又能被个体内化,甚至与其他学习建立联系的心理图式。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最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有效提问的经典策略
  
  追问。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例如英国的一家电视台准备拍摄介绍有关中国的专题片。学生的答案都拘泥于书本里的领土面积、人口、疆域、海岸线、邻国数、岛屿等。而中国之“大”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在于情感目标的挖掘。因此,教师再次追问:“你知道中国还有什么之大的方面?”通过教师的迫问,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平时关注时事、关注中国的发展的习惯,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在课堂上追问常常表现为有张有弛,适时、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不仅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广度与缜密度。所以,当学生的回答停留在表层或思维不开阔的情形下,可以适当采用追问。

[1] [2]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有效提问的概念及原则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