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校本课程

《寻找阜沙文化特色》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8-02 08:33:00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寻找阜沙文化特色》教学设计
易晓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阜沙,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2.指导学生多途径地收集信息,了解家乡的巨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并立志努力为建设家乡而刻苦学习。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对阜沙的赞美之情
 研究方法:调查法、采访法、小组自主合作法、网络搜集法、查阅资料法。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欣赏歌曲《曲婉婷 - 我的歌声里》,我们都能熟练地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论你离家有多久,无论你地位有多高,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最难割舍的是故乡情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饭菜,乡音乡韵……故乡养育了自己,我们都应该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今天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寻找阜沙特色》
三、展示地图:
 师:阜沙处于比较特殊的地理位置,跟其它发达的地方比,我们今天的阜沙不算是发达的地区,回顾阜沙的历史,我们阜沙有很大的特色,为了表达阜沙的文化,我们同学采用很多方法,有的到村府进行采访,成立特色小组,利用网络收集和资料收集法。我想问问大家,阜沙镇的由来是什么?不知道,我们这节课有更大的收获。音乐播放,结合投影:
师:16世纪中叶,阜南、大有(均属浮墟沙)、牛角(属牛角沙)、上南沙(属大南沙)一带已淤积成沙洲,为“东海十六沙”一部分。 明末清初有人垦耕,而迁此聚居则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明、清时属黄旗都,浮虚山及周边沙洲、水域,始称“浮墟泛”,继而称“浮墟汛”。 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属第九区,称“浮墟段”。 1946-1952年夏设“建国乡”(驻浮墟阜南路)。 1952年秋阜南村与抱沙村合并,设阜沙乡,自此有“阜沙”之名。 1957年撤区时独自称阜沙乡。1958年并入黄圃公社,1963年属黄圃区,称阜沙公社。 1966年析出自立公社。 1983年称阜沙区。 1986年12月改称阜沙镇,一直至今。
(二)各特色小组展示
第一小组是:新闻联播之介绍今日阜沙,将给大家带来什么惊喜呢?
一学生通过新闻联播形式来介绍阜沙的地理位置
第二小组:图片讲解组上台展示自己组拍摄的图片
小组成员上台讲解图片,并设计了有奖竞赛题。
1.一度闻名海内的“浮虚山”的前称是什么?而浮虚山是怎么得到这个名?
明确:古称“浮石山”,由浮石山到浮虚山,这一山名的变迁跟我国唐宋时期文化繁荣,佛道兴盛有关。唐宋时,浮虚山是古是古伶仃洋上的一座岛山。孤零零悬浮于海上,颇有虚无缥缈的仙山的感觉,因此而得名“浮虚山”。
2.浮虚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多少年?
明确:一千年
3.浮虚山大约是什么时期形成的?《浮虚山记略》是谁写的?
明确:宋明时,描绘当今石歧以北浮虚山的景色云:邓光荐
4.浮虚山上的宝塔和宝鼎叫什么名字?
明确:太平宝鼎、文笔塔,分别有什么寓意?
第三小组:讲那过去的故事组
一学生讲述:卢胜杰、吴友文、陈宽励、霍垣根四位烈士的故事
一学生讲述:传奇的故事,
第四小组:民谣组 :讲述咸水歌的来历。
第五小组:阜沙方言探究组
(三)活动激趣
活动一班上成立三个导游小组,分别①芸希导游:梁家贤、梁炜珊、黄杰仪②坑爹导游:叶志创、田灿文、周润润③漫天导游:林施妍、冯敏玲、朱梦玲。现在请他们为我们构思: 阜沙一日游行程。
活动二:用喜欢的方式表现对家乡的喜欢方式(三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组的表达方式。
老师总结:通过综合性实践课,我们了解了阜沙,无论大家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我们的阜沙,忘记我们阜沙的千年文化,让阜墟文化发扬光大。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