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案例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想及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1-19 01:00:28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课如其人,方显自我!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想及反思
 
祁门县实验学校   胡海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课题内容是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这是一堂很粗糙的课,因为无论是教学思路的梳理,还是教学方法的推进,不管是教学语言的呈现,还
 
是教学方法的应用,都存在着不少不小的缺陷。
 
下面,我就结合课前预设和教学效果,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和总结:
 
环节一:猜
 
导入新课环节,我采用的是呈现一幅图,让学生结合给出的不同提示,猜诗人的方法,这个环节的预设我
 
是有些意图的。
 
其一,我想通过猜,让学生深入理解李白,四个不同的提示各有指向:1.他是唐朝大诗人,有“诗仙”之
 
称。被称为唐朝大诗人的人很多,但是,冠以“诗仙”之称的只有一个!2. 他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
 
读了很多书,曾留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五岁读书习字的人很多,但是留下“只要功夫
 
深,铁杵磨成针”故事的只有一个!3. 他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在那个牛马舟车的时代,他的足迹遍布
 
大半个中国,他曾到过18个地区,206个州县,80多座大山,60多条江河,20多个湖泊。离乡远游的人很
 
多,但是如此深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只有一个!4. 他写过很多诗,其中最著名的有《静夜思》《古朗月行
 
》。写过很多诗的人很多,但是写出《静夜思》《古朗月行》的只有一个!这样层层铺垫,其实目的就是
 
让学生有这样一个意识:李白能成为普通中的不普通,平凡中的不平凡,全因他是一个勤于观察,善于思
 
考的人。
 
其二,我想通过猜,让学生先进行同桌之间的互相对话,再让同桌替自己回答,以此来达到切实培养说话
 
听话能力的目标。这样的训练,我曾在课堂上多次应用,并且效果不错。
 
【反思:课上,学习过程匆匆,原本想让孩子们互相多说说的,结果都流于形式了,孩子们没有得到更多
 
交流的机会,因此,对于李白的四点认识可能也比较淡薄,没有形成鲜明的概念,你能激发出对李白的敬
 
仰与崇拜之情。】
 
环节二:读
 
诗歌朗读是需要节奏和韵律的,只有掌握好节奏和韵律,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先自己
 
读,尝试划出停顿的斜线符号,然后班级交流,共同纠正。
 
【反思:在划停顿斜线符号时耽搁了一些时间,如果直接出示斜线符号,让孩子们对照标注,对照朗读可
 
能会更好。】
 
环节三:识
 
这节课上我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的是“庐、炉、烟、瀑”四个字,为了强化学生学习“归类”和“比较”两
 
种识字方法,我特意加入了“银河”与“飞流”两个词语。
 
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发现和同伴交流,例如,在学生熟读字词后,我便让学生观察这六个被
 
标注上颜色的字,发现这六个字的特点,同桌交流后进行班级汇报,因为我在设计时,就有意地进行的刻
 
意的分类,所以只要稍稍有些留心,就能很快发现“瀑、河、流”这三个字都有“三点水”,与“水”有
 
关,“炉、烟”这两个字都有“火字旁”,与“火”有关。这时,老师就可以顺势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
 
归类”识字法。接下来,我便抓住孤零零的“庐”字,让孩子们自主发现与“炉”的读音相同,字形 相
 
似,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比较”识字法。
 
【反思:有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我想学生的学习应该会很有效。不过,感觉在识字上,我还是缺乏对汉字
 
观察的敏感力,很难找准学生牢固识记的点。】
 
环节四:悟
 
古诗言简意赅,却意蕴无穷,精炼的语言文字背后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一种种真切的情感,但是,对
 
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文字背后的意境与情绪又是很难体会与理解的,所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
 
理解古诗,是我们老师应该好好深思的。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画面感很强,但是孩子们对于瀑布以及庐山的黄岩瀑布或许并没有什么亲身经历,
 
因此要想透过文字体会美好的意境,还是很有难度的。我的做法是借助图片让孩子们理解诗句,感受庐山
 
的美丽与瀑布的壮观。“日照香炉生紫烟”,我用的是一幅庐山日出的图片,“遥看瀑布挂前川”,我选
 
的是一幅瀑布如练的图片;“飞流直下三千尺”我呈现的是黄岩瀑布一线直下的图片。
 
预设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1.出示三幅图片,让学生自主对照诗文观察发现图画中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
 
,明确三幅图片的各自指向。2.逐一出示三幅图片,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出示对应的诗句,指导
 
学生体会重点动词“生、挂、直”的妙用,接着,结合图片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生

[1] [2]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