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中小学教师德育论文:做一个注重细节的班主任
- ·下一篇论文:中小学教师比赛参赛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育
中小学教师比赛参赛论文:大爱无形
大爱无形
“默写完了,先生又沉默了,看着我们好一会儿,用粗大的亲切的声音这样说:‘大家听我!我们从此要同处一年,让我们好好地过这一年吧!大家要用功,要规矩。我没有一个家属,你们就是我的家属。去年以前,我还有母亲,母亲死了,以后,我只有一个人了!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我现在并不要你们用口来答应我,我确已知道你们已在心里答应我,‘愿意’了。我感谢你们。’”
这是《爱的教育》中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小片段,字里行间没有一句辱骂和责罚,有的只是对学生浓浓的关怀和深切的爱。这本书里还谈到了许多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事例,如教室里的一次谈话,田野里的一次观察等,真正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于不经意间,于举手投足间,育人于无形之中。这本书对我的教育观念影响至深,使我在面对学生时,经常以此自勉。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当中也特别提到要关爱学生,正是因为爱才能让教师主动去教育学生,才能让学生自愿接受老师的教诲,才能让德育工作真正如阳光雨露般,渗透到师生双方的心灵中去,达到共勉,引发共鸣。
如何才能让学生得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结合自身实践,我以为如下:
一、以爱护生,关心尊重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爱生如“子”,你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才会发自内心的主动去了解、爱护、关心学生,与学生形成情感互动,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其次,作为教师在育人中,要意识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与地位上是平等的,要尊重学生,和学生交朋友。记得这学期我班转来一位叫赵弘杰的小男孩,他刚来的时候总是少言寡语,羞涩内向,不与同学接触,和老师说话还浑身发抖。我没有厌恶歧视他,反而经常在教室里温和的找他聊天,了解他的性格,也让他不再惧怕老师;课堂上经常表扬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课后还让全班同学主动与他交朋友,从学习到生活给其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一段时间以后,我惊喜的发现他的脸上有了笑容,课堂上回答问题也充满了自信,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证明他其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现在的他不但与全班学生融为一体,还和我这个老师交上了朋友。
二、以爱育生,严慈相济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掉的露珠。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爱学生,但不能溺爱,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应该在爱生的前提下,严慈相济,该严格就严格,该包容就包容,绝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失去原则。比如学生做清洁偷懒,就一定要让他把自己该完成的清洁完成,绝不能姑息放纵,因为我认为这是“责任感”的重要养成部分。又比如我班有个女孩子患有小儿麻痹症,手脚不受控制的会颤动,旁边的孩子就老向老师告状,说她坐不好乱动,我却一次次教育其他孩子不要责备她,要爱她,要多关心她。因为我知道这个孩子自尊心很强,她也不想这样,她也已经尽力去控制自己了,可是病理上的原因根本不受她的思维控制,同时我也引导所有的孩子都理解她的苦衷了解她的心情,孩子们逐渐体会到了这个孩子的难处,就更加关心她了。当然学生们还会犯这样那样的许多错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一点错误就武断的对学生辱骂或体罚,应该在弄清楚事理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把握好尺度,避免悲剧发生。像那些因为无法完成作业跳楼的学生、因为老师辱骂离家出走的学生,因为同学讥讽杀人的学生,这样的事例还少吗?惨痛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在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顾及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亲近、信任老师,才会达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爱强生,全面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更高更强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要特别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使学生发展得更好更强,教师不能只关心自己教的这门课,还要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牢固掌握各科知识,形成均衡全面的知识体系。比如我是教三年级数学学科的,我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会渗透语文、英语、生物、历史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只要我觉得这是能对教育教学工作起作用的,我都用。这样孩子们在上数学课时会始终充满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在教育孩子时,他也会觉得有趣易懂,容易接受。
总之,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师们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热爱学生,热爱工作,热爱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愿爱的教育能让我们的教师做到“情”、“理”并举,“严”、“宽”同施,能让我们的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大爱无形,育人于无形,让学生终身向着全面均衡的方向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