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语文论文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4-25 15:56:12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符英秀 

摘要: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之以恒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关键词:激发   学生   学习语文兴趣

    兴趣虽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乐之”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之以恒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始终外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成为现实。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努力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作用,以情动人。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即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这好似物量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具体说,为师者应具有“三爱”情感,即热爱教学工作、热爱自已所教的学科,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是衡量一个教师个性心理品质是否健全的重要内容。

此外,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建立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学活动的鼓动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总是要在良好的师生交往中进行,在师生情感交融中体现。学生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喜欢哪个老师就乐意听哪个老师授的课,不喜欢哪个老师,对那个老师授的课也不愿学习。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

二、巧妙地创设教学、思维情境,使学生觉得特别、新奇,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1、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让学生的情绪动起来

“辞不可不修,话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如果一个教师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和适当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优美的音乐去创设意境,渲染氛围,那么,就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上“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天净沙》。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之人,时逢黄昏,倍感孤独思乡之意。全诗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那如何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一切,而又对它产生兴趣呢?

首先,上课前我让学生静心下来,听由古筝乐器伴奏的,《荒城之月》又名《寂寞的荒城》之曲,(老师合着音乐舒缓的讲述着此曲所表达有内涵):“苍凉的月色浸着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古道西风瘦马似的离别,将人生的冷峻寄托于千年不变的孤寂与落寞”之中。在凄婉的音乐中,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初步进入了诗歌的意境。我问:“听了这段音乐,大家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今天老师就介绍一首,我最喜欢的古诗,那就是被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作的《天净沙》。同学们打开书本。

其次,听着乐曲,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放飞思绪,在悠缓的乐曲中,我饱含真情的诉说着作者的坎坷一生­­······,此时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在老师深情的讲解下,同学们想学习此诗的情绪高涨。看到这里,我笑了······。

最后,伴着乐曲,老师先抑扬顿挫的缓缓的深情的范读,过后让学生自愿起来朗读,赏析,谈感受,整堂课学生异常的投入,一改平日里,一上古诗文便郁郁寡欢之情,最后,我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度过了这幸福的一课。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的语言,和悠扬的音乐外,还恰当的运用体态语言,用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体态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那会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2、想象与表演的结合———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

康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对立统一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悟出作品所要揭示的思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具体的形象在脑中“活”起来。

我个人认为,为了让它“活”起来,有时,表演比语言的作用更大,在语文课堂上,有时唠唠叨叨地讲半天,其效果还真不如让学生“动”起来表演一下好。因为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如:我在上鲁迅先生的《风筝》,当讲到鲁迅不准年幼的弟弟放风筝,而弟弟偷偷的躲在小杂屋里自己制做,却被哥哥发现这段时,我先让全班学生大声读这一段,然后画出形容哥哥凶悍,弟弟软弱的形容词:“惊惶,失了色,愤怒,傲然等”,哥哥生气破坏弟弟已做好的风筝的动词:“伸手抓断,掷,踏”等等,接着,我便让一高一矮两位男生,上台表演一下哥哥与弟弟之间的这个故事.(用动作去演绎其在语境中的含义)  

[1] [2]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