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德育论文

德育论文: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应对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4-18 15:58:29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父母不应当只充当传统的养育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教育者的职责。

① 家长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对家庭及家庭教育的观念和看法,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所以发挥家庭的作用,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孩子行为特征的形成,是父母各种心理行为特征不断渗透的结果,家庭对孩子能否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影响是直接的。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了解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孩子优劣的惟一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心理的健康状态更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和最终的成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家长而言,应该把孩子的全面教育当成一件重要的大事来抓。长期以来,大部分家长只习惯于对子女不断提出要求,但很少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己的素质也需要提高。事实上,子女心理上的问题很多都来源于父母怪异的行为、多变的情绪、畸形的爱以及对子女的不理解和消极的评价。因此,家庭要对孩子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就要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若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就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家长也会主动学习教育科学知识,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艺术,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如果父母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言谈举止具有一致性,为孩子办事讲信用,对孩子不许空愿,情绪稳定,人格健全,就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积极的影响,并为孩子创设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② 家长要经常调整对子女的期望

研究表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家长应该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帮助孩子正确归因,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不断提高孩子的水平。同时要注意,在实现期望的过程中,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

③ 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依据主观可控性成分的多少可分为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客观环境指难以人为调节的环境因素,主观环境则指可人为调控的家庭环境因素。这里所指的良好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是家庭主观环境因素,包括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长教养态度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完整的家庭结构为基础。在完整的家庭中,除了父母共同承担对孩子的教育外,同样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主动营造完整家庭的愿望,彼此和睦相处、互相爱护、互相尊重、和谐交流思想、共同商量家庭大事、共同承担家务工作等。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彼此的关心、谦让,感受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巧妙解决家庭纠纷等,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安全和温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特点,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长教养方式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良好亲子关系形成的重要原因,对个体的影响是直接而全面的。个体从出生就会受到父母的不同对待,从父母教养他们的态度中逐步获得相应的行为特点和个性特征。心理学理论认为,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母意见不一致等。在这些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的是最好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这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近似朋友关系,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限制他们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意见,又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循循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使子女在民主和平等的气氛中接受父母的影响,容易形成善社交、独立、坦率、协作、亲切等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个性特征。

(2)发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①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培养心理健康学生的关键。研究表明,教师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不同研究得出的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不一样,但教师心理健康存在一些问题却是大部分研究得到的共同结论。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必要条件。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对教师的工作提供良好氛围,还需要学校采取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② 向学生普及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

教师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中学生的特点,分层次有侧重的对学生进行与人际交往有关的教育。教育可以通过广播、心理小报、专题讲座、团队活动等方式进行,但主要还是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渗透、班主任工作渗透等方式进行。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教育形式要灵活,方法要多样,除了使用讲授法外,还应该使用游戏法、测验法、角色扮演法、行为矫正法等,目的在于使学生不仅了解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还要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 广泛开展活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活动是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载体。没有活动,学生将很难发展。没有活动,所谓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都是一句空话。只有通过活动,人能变枯燥的学习为身心愉悦的享受。也只有活动中,学生才能主动地投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开展游戏活动、学习活动、春游活动、劳动活动、交往活动、班团活动、文体活游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学生周围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实际,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和活动激励学生畅谈心理感受,使学生的各方面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参与和训练。

④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抗挫折能力的核心是能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一如既往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只有具备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才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才有与困难作斗争的思想准备,也才能靠自身的力量和决心去克服困难。在教育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胸怀宽广,志存高远。这样,他们才能在学习及活动中爆发出火一样的激情,才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努力训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实践证明:意志品质优秀的人,其抗挫折能力就强;意志品质教差的人,其抗挫折能力就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