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途经
- ·下一篇论文:不要用大人的眼光看儿童的绘画
改换人称 体验角色读 ---------《沉香救母》反思
改换人称 体验角色读 ---------《沉香救母》反思
芦 芬
《沉香救母》一文是用第三人称叙述沉香不畏艰险、英勇救母的经过。我让孩子以第一人称“我”替换文中的第三人称“他、沉香”进行诵读。如“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想到就要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了,沉香心里无比激动。他举起神斧”改为“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想到就要跟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了。我心里无比激动,举起神斧”……
这样替换人称读,即让孩子们读得情趣盎然,也有利于孩子们亲近文本,进入文本情境,获得真切体验。同时在孩子们展示读时,通过激情对话,帮助孩子走进文本情境,激活孩子内心情感体验。
如课文2节描绘了沉香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向华山奔去。结合孩子改换人称读,我通过拓展情境,引导孩子加深体会:
(学生读“一路上,我不知翻过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
师:沉香,你不累吗?休息一会吧!
生:我不能休息,我多休息一会,我的妈妈就会在华山下多受一会罪。
师:多孝顺的孩子呀!
(学生读“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 )
师:野果充饥,泉水止渴,漫漫长路你受得了吗?
生:吃野果,喝泉水,和被压在华山脚下的妈妈算得了什么呢?
师:多么懂事的孩子!
师:你翻过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的行为让我想到两个成语。
生(动情地): 跋山涉水、餐风饮露。
(学生读“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伤痕,我一点也不在乎。”)
师:沉香,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你不疼吗?
生:疼。
师:疼都不在乎,那你在乎什么?
生:此时,我只是想着快点救出妈妈,让妈妈早一天不受罪。
阅读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人称的替换,更易于孩子在诵读中走进文本情境。使每个孩子都处在一种“亲临在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之中,学习成了有意义的生活。达到“物我合一”、实现了“物我的回响交流”——我就是沉香、沉香就是我。使孩子们(读者)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沉香的悲,就是“我”的悲;沉香的愤,就是“我”的愤!这时情感体验更加真切。
在孩子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应该是孩子内心情感体验的强化者。通过与孩子的激情对话,搭建平台,引导孩子展示内心情感体验,让“回响”在言语表达中变得铿锵有力,让情感在“交流”中得以升华!在这种激情的对话中,孩子意志得以磨练,精神获得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