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论文在英语教学中实施鼓励性评价
- ·下一篇论文:浅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有感
论文例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创造性生物课堂教学
论文例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创造性生物课堂教学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高级中学 生物科组 梁炎英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6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为例,阐述了中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灵活处理教材,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双管齐下,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四个途径进行创造性生物课堂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创造性 生物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生物科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1.准确理解教材内涵,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
《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材是课程理念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指导者,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必须准确理解教材内涵,让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理解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是什么,有怎样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在哪,与原教学大纲下的教材相比,课标教材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怎样的课程意图,等等。
比如,《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6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是本模块重点、难点所在,学生可认识到细胞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结合前面所学习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等,最终形成“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知识体系。与原来的大纲教材相比,课程教材新增加了问题探讨、本节聚焦、模拟探究实验、批判性思维、知识链接、技能训练等栏目。另外,课标教材删去了有关细胞器分裂增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处肌动蛋白的作用和间期三阶段的小资料,同时也删去了不同生物染色体具体数目的正文小字介绍,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克服了“繁”“难”的弊病。
课程教材凝聚着编写人员的智慧和创造,所选择的内容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科学、合理,思想内涵丰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准确理解教材内涵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熟悉熟知《标准》,盘熟盘活教材,更新教学观念,领悟教材所蕴含的新课程理念。
2.设计创造性课堂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创造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它秉承人本位的理念,既重视人的社会性也尊重人的个别性,并始终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开展全人教育。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根据《标准》要求,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方面:①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②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③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能力方面:①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②使用高倍镜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就这一节课而言,稍为偏重于前两方面的目标要求,而没有明确本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教师可以把它当作隐性目标处理,而不必过分强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务必严格根据《标准》目标要求,结合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精心设计出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节充满活力的好课,应该由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不断地提出问题并积极、愉快地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升思维创造性。
课标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好切入点。如本节“问题探讨”:①讨论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②生物体的生长,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大?大象和老鼠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两种生物,两者体形相差甚远,不少学生认为大象细胞必定比老鼠细胞大许多倍。但实际上,通过数据比较,我们发现两种生物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无明显差异。学生会觉得很好奇:为什么大象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呢?什么因素限制了细胞的长大?通过分析模拟探究实验结果,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呢?细胞是如何进行数量增加的?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大可不必忙于解答,而是把按照学科逻辑顺序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待探究的问题。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源不是感知而是问题。
无论是学生自发产生的疑问,还是教师的精心安排,一旦创设出新异悬念而又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规律的问题情境,即可以使学生产生明显的问题意识和情感共鸣,产生学习的动力,进而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2.2灵活处理教材,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不只是一种从教材到教师再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在教师盘熟盘活教材后所进行的学生、教师、教材以及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过程。基于课程目标,因地制宜,结合地区、学校和学生水平,探索教材中的活力因素,用好用活教材,才是设计创造性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教师可做以下的尝试:(1)合理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如: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有更系统认识,教师在第1课时讲完第112页的“细胞周期”概念后,把第114页的无丝分裂提前讲授,而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统一归为第2课时的内容。(2)灵活处理教材中的实验。由于学校条件、学生水平、课时安排等问题的差异,不同学校可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科学地灵活处理,或改编或替换或增添。(3)善于转换知识表达方式。本节课中的重、难点是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教材中的文字介绍虽然详细,但如将它转化为简洁明了的表格归纳形式,再配以活泼生动的Flash,学生将会理解得更快、更准。(4)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一种基于原有思维框架基础上的有意义的重构。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揭露学生原有想法在认识解释新问题时可能产生的矛盾,引导学生达成新的正确的认识,构建更为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5)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与取舍,以社会的热点、时代的潮流、生物领域的尖端等能引发学生认知兴趣的知识材料激发学生的思维,追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最终使学生形成相关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