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注重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在语境教学中的结合
- ·下一篇论文:艺术激励让学生的想象翱翔
地理课堂提高效率的探究
地理课堂提高效率的探究
小榄花城中学 杨蕊娥
内容概要: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中学地理教学必需提高教学的效率,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新课改教学理念。地理教师首先要确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其次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再者地理教师要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其实提高教学效率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主体意识 主动学习 有效性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用具、教学手段和方法和谐融合的教师学生进行教和学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教学的效率,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怎样的方法对教学条件的充分利用,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当前的地理课堂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缺少应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欠缺。更为严肃的问题是,觉得地理课内容简单,枯燥无味,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课堂效率低下。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学内容)也与学习兴趣脱节。怎样调控课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材中相关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跳板,采用必要的教学艺术,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效率。结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就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做了一点点探究。
一、教师合理的主导课堂教学
一堂地理课的时间、空间是固定的,有限的,对每个老师都一样,而不同的教师上课,效率、效果却不一样。这不仅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口才有关,而且与教师的课堂调控有关。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用具、教学手段等参与的复杂的师生知识传递、情感交流的活动,因而,活动中的因素只要有所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效率效果。教师既是活动中的因素,也是这些因素的调控者,他必须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控,使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层次分明,轻重得当。创造出最佳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课堂情境的调控,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调控情感气氛,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思想感情。创设最佳状态,使学生以高情商的主体角色参与学习活动,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和调控课堂情境,使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高度融洽和谐。情境的调子不可太低而激不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也不可过于夸张失之真实。课堂节奏的调控,小到认真备课,合理分配教学知识点,大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掌握语言技巧,发挥语言调控功能。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有的放矢。把握节奏,调控课堂教学进度。学生都会有逆反心理。例如天天上新课他会烦,所以适当插入一些习题课,有节凑地变换课型。还有对于偶发事件的调控,“教育技巧的必要特点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任何教师在教学中都有可能遇到“偶发事件”,在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以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依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主动地、不失时机地控制情势,以扭转被动局面。例如:一位教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课,一位学生家长推门闯进教室给孩子送毛衣,全体学生都看着这位不速之客笑。教师见此情景,随口念出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惟恐迟迟归。”并说道:“好好上课吧,以实际行动回报家长!”
二、 注重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概括能力
通过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概括是将某种事物一般的、共同的属性和特征结合起来,即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调查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如学生普遍感到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有时虽然能知道或记住一些地理知识,但对其知识体系缺乏了解或把握不住。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不知道农作物分类的含义,或只罗列一些蔬菜、水果、粮食等名称,有的学生将农作物从吃的方面、穿的方面和喝的方面等来分类。有的学生只能从空间上答出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降水特点,或有的学生只能从时间上答出我国夏季普遍降水多的特点。只有少数学生知道农作物通常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降水特点应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两方面来回答。还有气候特征两个方面,一是降水二是气温,往往考试中学生气候特征只写出一个方面等等。从我的调查中看出,学生大多没有建立起一个地理知识的基本结构,地理知识的概括能力较差。概括的结果有利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形成迁移能力。而地理学自身知识点繁杂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掌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体系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 课堂教学中注重各方面的交流
教学过程同时伴随着交流过程,良好健康的课堂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新课程也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中的有效交流是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合作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智慧火花和创新思维的创新教育的要求。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掌握和运用课堂交流的有效策略。借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重视学生与地理教材的“交流”,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情境,激发学生迫切与教材“交流”的愿望。让学生充分感受装帧精美、简洁明了的教材和色彩丰富、引人入胜的插图、地图册给人带来的知识享受。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事先编写好的导学思考题,提供必要的挂图、电教媒体资料或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辅以必要的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是学生与地理教材交流的延续和补充,它着眼于利用学生在知识背景、认知策略、思维特点、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构建学习的外部动力。一般通过前后四位学生或者同桌两人构建学习小组,并有一定的分工,达到优势互补,相互激励,开发潜在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