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数学论文

谈谈让学生参与数学课程资源的“再创造”活动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8-13 12:31:55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谈谈让学生参与数学课程资源的“再创造”活动

新课程提出的课程资源广义上是指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课程的要素来源和课程的实施条件。荷兰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进行解释与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并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数学教学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运用等主体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方式,参与数学知识、方法的再发现、“再创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愉悦,养成乐探、勤探、善探的良好品质。

一、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中参与“再创造”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失衡”的反复渐进过程。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再创造”的欲望。尤其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精心组织学习材料,层层设问,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诱发学生主动探索。

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前,教师设计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水的体积,该怎么办?(生:将水倒入长方体容器,再测量计算);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该怎么办?(生: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得);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生: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要求校门口圆[pages_luzhuba]柱体柱子的体积呢?(学生面面相觑,面露难色)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施问创境,诱发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再创造”过程,发现并体验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性,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探究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二、     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再创造”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不但几体知识教学要注重直观物化,较为抽象、间接的计算教学、概念教学也要注重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发现新知体验创新,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设计如下实践环节:操作感知:让学生用3根小棒在数位表上摆出三位数,再计算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与数字的位置、顺序无关,而与小棒的根数有关。3根、6根小棒摆的数均能被3整除,而4根摆出的数却不行。猜测验证:猜猜几根小棒摆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学生自己举例判断,计算验证,进一步强化操作中发现的规律。总结归纳:结合具体数据观察、思考,明白小棒的总根数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进而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数学规律的再发现,再创造,就能体验深刻、掌握牢固、应用灵活。

三、     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探”中感[pages_luzhuba]悟“再创造”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有意义的教学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过程,而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的倾向,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空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例如:教学“7加几”时,教师大胆摒弃“凑十法”的准备题,并隐去“7+6”图例中暗示“凑十法”的框线图。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结果对于7+6=13,探索出多种解题策略: 数数法,接数法,凑十法,推理法(如8+6=14,7比8少1,所以7+6=13;5+5=10   6比5多1,7比5多2,1+2=3   3+10=13 所以7+6=13等)。

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索,者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     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活动,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模拟知识被发现[pages_luzhuba]的过程中,获取探索学习的方法,进而再创造出更多知识。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情形丰富、复杂的特点,设计开放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例如,教学“乘加、乘减”后,设计如下实践练习:“公园有两个入口,A入口的购票规则是大人每人4元,小孩每人2元;B入口则是大人、小孩人均3元。现有两个家庭1号:妈妈带了两个小孩;2号:爸妈带了一个小孩入园,该从哪里进入比较省钱?”经过列式、计算、比较,有的学生认为1号家庭从B口入园门票为9元;2号家庭从A口入园,门票仅为8元;还有的学生认为要分散入园,大人从B口入园,小孩从A口入园,这样1号、2号家庭分别仅用去7元和8元,更省一些。这样学生在现实情形中,参与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就能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