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 ·下一篇论文:试谈政治材料分析题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高考历史命题新视角及策略
(一)特定时期的社会问题
1.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问题
人类生活在变化着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界的特异性变化,如长久的干旱、过量的降水以及地震、台风和虫灾等,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灾害,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人员伤亡、生活窘困、流离失所、瘟疫流行等。在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社会问题多发期不止一两次,如元末的黄河水灾、明末陕北的旱灾等都引发集群性的社会问题。
2.动乱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
不仅天灾,人祸也会带来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形成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在中国古代史上“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等无不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突出一点是,大批北方人口流离失所迁往南方。后人常从江南开发的角度,说这种人口流动把大批劳动力以及先进技术等带到了南方,客观上也确实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但在当时确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前后发生的“鸦片烟毒”、20世界30年代的初至40年代中期日占区的殖民地化或“奴化”、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统区的社会崩溃等,都是典型的“社会病态和失调现象”,亦即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现代史上,“文化大革命” 时期,社会问题之多之严重,破坏性之大之严重,令经历过的人至今回想起来仍心存恐惧。
3.统治者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
以汉初社会问题为例,在长期的战乱之后,汉初社会问题严重,其中最突出的是社会贫困,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为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西汉统治者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政策,如汉高祖安置退伍军人,使部分奴婢重新获得庶人(平民)身份等。汉文帝和汉景帝多次减免田租、救济穷困老人等。随着社会问题的缓解,西汉经济逐渐恢复起来,社会走向稳定。平时同学们在复习中多注意关注和归纳。
(二)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1. 掌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促成农业社会(文明)向工业社会(文明)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最重要的一[pages_luzhuba]次转型。关注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高度重视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问题。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在其准备时期的圈地运动中的“羊吃人”,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与完成,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暴增)、环境污染问题(如美丽的泰晤士河变成排污沟等)出来了,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摆在所有英国人面前。工业革命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人教版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指出了这一点,并配置了插图《上班途中的童工》。对此,我们应加以注意。
2.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及措施
以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及罗斯福的社会政策为例,人教版高中教材较具体地说明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亦即大萧条)时期美国出现的社会问题,如“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33年初……完全失业人数达1500万~1700万,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穷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御寒”。教材还指出,为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罗斯福在“社会福利”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而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3.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及经验教训
1921年春,苏俄出现经济政治危机,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列宁和苏俄政府调整政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的社会问题得以解决。1959~1961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pages_luzhuba]化的失误,使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受严重困难。党中央提出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困难,解决了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经济值得总结。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执政的gcd和工人党领导人错误地的以“民主社会主义”来应对和解决,其结果是,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却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这其中的教训,也值得总结和记取。
4.关注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在现阶段,群众普遍反映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购)房难,这些难题就是突出的社会问题。对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问题与形成原因,以及党和国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针政策应有所了解。
以上三类特殊时期中,以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最值得关注和研究。因为首先,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无论发生原因还是具体表现,都比较复杂,而且解决办法往往无先例可照搬,需要当事者创新,而且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其次,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当前出现的社会问题多为转型期的社会问题,认识和研究历史上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从中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四、复习社会问题的有效策略
1.从社会的视角剖析历史问题
以往,我们都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视角去认识历史问题,应该说,这是对的,但不应局限于此,还应从社会的视角去认识历史。如评价辛亥革命时,除充分肯定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意义外,还应充分肯定它革除陈规,移风易俗的社会意义。而在剖析和揭露“文化大革命”的危害时[pages_luzhuba],在指出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危害时,还应指出,十年动乱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大降低了我国“社会发展水平”。
2.结合主干基础知识并适当拓展
由于大纲(课标)和历史教材的制约,考社会问题的试题,一定会依托相关主干基础知识,如考美国兴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推行“以工代赈”的社会救济方式,一定会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联系起来。因此,复习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一定要依托主干知识,并适当扩展,将重大社会问题与重大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乃至思想文化问题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