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 ·下一篇论文:试谈政治材料分析题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高考历史命题新视角及策略
高考历史命题新视角及策略
长期以来,根据考查的知识内容,一般将高考历史试题划分为政治史试题、经济史试题和文化史试题三大类。近年,随着文明史范式的流行,我们又常将高考历史(文明史)试题划分为政治文明史试题、物质文明史试题和精神文明史试题三大类。对于高考历史试题的这两种分法,中学历史教学界和试题研究者是一致认可的,因为大家觉得它涵盖了所有的高考历史试题。但是,在研究2006年和2007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时,笔者发现以上两种分类都有漏洞,因为某些题目难以归入其中。请看:
【例1】2006年历史上海卷第8题:在13到14世纪的一百年间,欧洲人口由7300万锐减为4500万,有人将此形容为从“满满的欧洲”到“空荡荡的欧洲”。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鼠疫肆虐)。
【例2】2006年历史上海卷第10题:1942年,大战正酣的英国热销着一本小册子,人们在争相传阅后,都为书中所提到的“这个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在于消灭贫困”而激动,并相信战后一定会享有这些权利。这本小册子就是(贝弗里奇报告)。
【例3】2006年历史广东卷第28题:此题以英国1802年的工厂法条例和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为主要材料,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解析,说明英国政府制定这两个法令的原因,评价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
【例4】2007年“文综”山东卷第29题即“美国罗斯福新政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索”题:该题为材料解析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回答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为什么会涉及社会保障问题?&l[pages_luzhuba]dquo;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建立?“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是临时性措施还是长期性制度建设?
【例5】2007年“文综”四川卷第15~18题即“民生问题”题:此为选择组题,要求考生解答4个关系“万民之忧乐”的问题,包括中国现代史上“票证”的使用和美国“大萧条”时期增加就业的措施等。
以上5题,无论是将其归入政治史(政治文明史)试题和经济史(物质文明史)试题,还是归入文化史(精神文明史)试题,都显得勉强。严格地说,它们是独立于这三种类型之外的一种新型试题。由于这5个题目都以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为考查内容,而不是以政治(政治文明)问题、经济(物质文明)问题和思想文化(精神文明)问题为主要考查内容,因此,可称为社会史试题(或社会文明史试题)。其实,各题中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社会保障”等词语(概念),已在暗示自己的类属。类似的试题还有很多。
一、高考考查社会问题的原因
为什么现阶段的高考历史试题会出现以考查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为内容的社会史(社会文明史)试题呢?原因相当复杂,以下几点应该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和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思想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广泛而普遍地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它应成为我们认识和研究的对象。
第二,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和社会史,在国外发展很快,成果很多。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一度被认定为“伪科[pages_luzhuba]学”的社会学和社会史研究重新复活,发展迅速,社会史已成为历史学科中的一门“显学”。社会史范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史学研究范式。一些学者提出,人类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四大类,人类文明应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个方面。“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成为流行词语,并不时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以及中央文件中。
第三,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当前我国各种社会问题凸现出来,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需要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而要解决我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在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时,一方面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另一方面也要借鉴历史的经验、吸取以往的教训。
总之,历史的、学术的、现实的原因,促使以考查社会问题为内容的社会史(社会文明史)题目自然而然地出现。换句话说,这类试题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可以预测,这类试题今后还将更多的出现在高考历史试卷(含“文综”卷)中。
对于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这一新动向,我们应加以关注,并据此适当调整复习的策略。对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二、社会问题的核心考向
要为“社会问题”这一概念下一定义,确定其内涵与外延,难度很大。对于历史高考复习来说,不必在这方面下过多的功夫,大体上知道“社会问题”是指什么,包括哪些主要方面即可以了。
1942年,英国以贝弗里奇为首的“社[pages_luzhuba]会保险和救助委员会”提交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一般简称《见弗里奇报告》)指出,战后英国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是贫困、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惰。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福利国家”构建的社会福利体系核心是“五大项目”,这“五大项目”实际上要解决的是五大社会问题,即: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关于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突出的是“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综上所述可知,在西方人眼中,所谓社会问题,核心是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在中国人眼中,核心是社会保障及其相关问题。而实际上,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其含义应该是相近的。因此,简单地说,社会问题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三、重点掌握特殊时期的社会问题
复习社会问题,要从实际出发,首先是要从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的实际出发,抓住重点,以点带线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