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 ·下一篇论文: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让音乐美术成为语文教学腾飞的翅膀
4、用音乐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与情感。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由于写字过程缺乏吸引力,学生把写字当成了一种任务。如果教师在学生写字时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轻音乐,写字也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5、用音乐帮助记忆
诗词内容有时会忘记,但这旋律往往是连贯记忆的,记得旋律,词有时也就记住了。而且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音乐具有愉悦性,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人们容易主动去学习诗词也容易记住。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其中有一些文章,本身已经是歌词,早就配上了曲谱,如《快乐的节日》,《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唱二小放牛郎》、《七子之歌》等。对于这些可以直接学唱的内容,要做到学文兼学唱,而不只是熟读或背诵课文,理解文意。要结合歌曲的节奏、情绪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类文章,我们不妨让学生读一读、唱一唱,不仅轻松地记住了课文,也在歌唱的乐趣中领会文章的内容。
其实,音乐就像一把打开仓库的钥匙,它能调整情绪,它能使大脑细胞兴奋起来。那乐句、那音符好象魔术师手中的金属棒,把大脑里贮存的记忆和材料涌动出来。所以,音乐还能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材料库的大门,寻找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欲望。
音乐,一个以课堂为舞台的精灵,使语文教学有了旋律、有了生气、有了情趣、有了美感,更富有了磁性,吸引着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来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它不仅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音乐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生动灵活。
语文课堂中有了音乐的巧妙结合,就如插上了飞扬远足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兴趣提高了,课堂气氛热烈了,品读文章的能力也升级了。此外,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范围,培养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在有情而说、有感而发的同时,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成绩不但有了提高,素质也有了质的飞跃。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与音乐相结合时,音乐并不是主角,语言文字仍然是主调,音乐只能做配角,而且这个配角决不可喧宾夺主,它的声音的高低不能超越师生交流的声贝,它激荡的音符不能激起学生过于急躁或暴烈的情绪。所以,语文与音乐的相融还应要讲究一个适时、适情、适度的问题。 因而音乐的合理选取、运用也不乏成为教师对课堂调控艺术、驾驭能力的一种抉择。
(二) 美术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图文并茂。每篇课文和练习都配有单幅或多幅的彩图。因此, 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美术资源。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是靠形象去认识世界的。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觉性、形象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乐于画画,喜欢用图画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美术就恰恰体现了这一特点。
1、用美术创设情境
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或表现课文的中心,或揭示课文的重点,或描绘人物形象,或展现故事情节,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则会提高教学效率。如《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教学时,借助图画激发学生的情绪: “这是人们拍摄的海底世界,这里有些什么呢?请你也当潜水员到海底去看看吧!”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情感色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新奇地观赏着这奇异的景色,孩子几乎全身心地倾注在这图画上,沟通了他们储存的海底表象,犹如变为潜水员,穿行在丰富的海底世界……课文上的词句仿佛复活了,他们愉快而生动地描述自己看到的海底图画。学生利用插图这一表象,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驰骋,创新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再把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课后根据课文描述和自己的想象,绘画出一幅“海底世界”图,进行展览评比,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2、用美术帮助理解
儿童的认知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词义较抽象或较绝妙。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学词要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而借助图画理解词义是最基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词语。如:北斗星像一把勺子。如果让学生画一画、看一看,就毋须解释了。如《小池》一诗,其中有这样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多是大而圆的荷叶,对未展开“尖尖角”注意不多,因此对“荷叶的尖端”理解不清,脑海中形不成鲜明印象。这时,教师随手勾勒出一幅“尖尖角”的简笔画,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理解了词义,而且加深了记忆。
3、用美术突破难点
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样也可以借助美术技能来突破。《詹天佑》一文中“人字形”的设计、“八达岭隧道”的开凿是文章的重点,突出体现了詹天佑的伟大。但学生理解起来却有点难度。 “八达岭隧道”的开凿,采用了中部凿井发,使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缩短了一半。学生对这个道理不易理解,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画出“剖面图”进行点拨。看着老师画的图,同学们都能说出这样设计的好处。同样,“人字形”的设计也比较难懂。课文中又没有插图。也让学生画画“示意图”。用一个圆圈和直线表示南口之前的火车只有一个火车头;用两个圆圈和直线表示过了青龙桥就用两个火车头,前拉后送上陡坡。并让学生边说边演示。不管学生画得好与不好都没有关系,当一当伟大的设计师,大家兴趣盎然。在交流、评价时,同学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最后,再出示课件画面演示、欣赏。这样,既让学生学懂了课文内容,又深入地体会到了詹天佑的伟大、杰出。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