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数学论文

认识人民币中的“复名数的换算和购物活动”教学的几点体会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5-07 11:11:03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认识人民币中的“复名数的换算和购物活动”教学的几点体会
   刘燕、郑少娴  李伟民  关碧雁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也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常用的东西,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人民币的目的归根结底就在于让学生学会应用。因此,在“复名数的换算和购物活动”的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自主探究,学会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元、角、分之间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换算。懂得有条理地进行思考。认识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的含义。数学思维:懂得如何将用两位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进行等价转换,同时从转换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币值的理解。解决问题:通过模拟购物,使学生能进行稍复杂的购物活动(标价为单名数,付复名数款;标价为复名数,付单名数款),会进行涉及复名数简单换算的求总价和找钱的计算购物活动。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换币、付币、找钱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价格和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稍复杂的购物活动(标价为单名数,付复名数款;标价为复名数,付单名数款)。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我们遵循学生对事物认识的规律,从直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充分开放学生的思维,从而抽象出复名数的换算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稍复杂的购物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开展前置性探究活动。
课前开展前置性探究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取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多数都是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造成的。只有当学生积累足够的生活经验时,在课堂上的学习才能变得轻松愉快,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本课在新授课之前,设计课前探究活动: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调查,了解商场内商品的价格和表示方法,并购买一两件商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储备足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本课自始至终以创设生活情境为主线,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取币、换币、付币、购物)认识人民币,学会付钱、找钱,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
师:同学们,大毛、二毛和三毛,他们俩今天也来了,有一些问题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于是,教师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学生情绪高涨,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又如: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商场购物场景,使学生确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进入新课的教学。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操作、试一试,既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提高操作能力和培养创造能力。
  课前为每位学生精心准备了小钱箱,备足了课堂上需要人民币代币。课堂中,每个环节中都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具体形象地理解复名数和单名数的换算关系。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在教学例5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等量交换的思想。接着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复名数和单名数的换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复名数如何换算为单名数,抽象的进率换算在具体的活动中得到理解。然后让学生过渡到不摆学具,抽象思考复名数如何换算为单名数。最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单名数如何聚合为复名数。由此,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逆向思维的思考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后续学习其他单位的换算积累思维方法和经验。
五、换币与购物相结合
为了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后半部分,设计了模拟购物活动,以小小银行换币和购物活动为主线,分别设置了小小银行和快乐商场购物活动等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确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由易到难、实践并用贯穿始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本课程没有将认识与实践分开教学,而是根据不同的认识层次设计相应水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实践运用,在实践运用中巩固和深化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观整节课的教学,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在一定问题情境中,能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进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