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语文论文

与“秦兵马俑”零距离-语文教学论文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6-07 09:35:44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与“秦兵马俑”零距离-语文教学论文
    大家看过祖国60华诞的大阅兵吗?那可是一个雄武之师啊!我国地下还有一支沉睡了2000多年的军队,它是世界八大遗产之一。那就是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教者深情、巧妙的引入,仿佛让人坐上了时光穿梭机,置身于那个遥远、纷争又伟大的时代!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教者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中年级学生学会预习的优势,在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上做了很大的尝试。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课件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在执教《秦兵马俑》一课时,教者在课件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的介绍,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的机会,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教者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便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9自然段,让学生运用“有的……有的……”说一段话,加强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要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的手“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必须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浏览阅读中的文字及图片等,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他们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网络教学资源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要创造想的机会,让学生的脑“活”起来
    
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节描写,去求异,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使思维聚合收敛,以引发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突破性的飞跃和敏锐的顿悟,即突发奇想,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