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活用课程资源之我见-小学语文论文
- ·下一篇论文:适量 适度 适时——例谈课中的拓展性阅读(论文)
以多元角色解读教材-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以多元角色解读教材
● 中山市实验小学 卢小娟
解读教材,是教师通过与文本的交流,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建构的过程。对教材的解读是教学最初的、最基本的一个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只有解读好教材,才能把握好课堂的根脉,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是依赖“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试想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对教材的解读都不透彻,又怎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呢?教师要有效地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并且最终能超越教材,必须以多元的角色对教材进行深度的解读。
一、以普通读者的眼光来解读教材
初次接触课文,教师应撇开“这是一篇课文”的思维定势,要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读者,把教材当作一篇读物。平时读书读报怎么读,现在就怎么读,让自己自由地驰骋于文字的旷野中,感受字里行间的意蕴,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许,文本会引起你心灵的共鸣;或许,里面灵动的文字会打动你;或许,你会被跌宕的情节吸引……这就是普通的鉴赏,是对教材获得的最初体验。例如在初读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篇课文时,那清新优美而又意蕴深远的文字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大树,每一片叶子都焕发着无限的生命力,每一片叶子都在尽情地显示自己最美的一面,每一片叶子都为大树的美贡献自己微不足道但又不可或缺的力量。可是每一片叶子又是那么不图回报,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这是多么无私的精神啊!读着这篇散文,我觉得许许多多普通如我的人与叶子是那么相似,每天默默地认认真真地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甘于寂寞,做社会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敬业、奉献……我被叶子感动着,也为生活中有那么多如叶子一样的人所感动……
二、从教者的角度来解读教材
作为普通读者的角色对文本获得最初的体悟之后,作为教者,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再读教材:
1、找准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作为实施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再读教材时,要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年段的教学目标、单元的编排意图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也就是该引导学生读懂什么,体悟什么,感受什么,都要在入情入境的细研中逐渐明朗起来。同时,教学思路也要在思索中延展开去……作出自己的思考判断后,此时教师可以对照“教学参考书”,借鉴“教参”所提供的他人经验,验证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补充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将课文内容编制成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程序。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篇课文时,如果我只是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不加整理地强加给学生,忽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征,学生与文本肯定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及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把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感悟叶子的外在美及内在美,学习叶子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确定这样的重难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适合的。
2、将教材读“厚”。作为教师这个角色来解读教材,还需要将教材读“厚”。 什么是读厚教材?即阅读教材的时候既要以教材为基点,又要超越教材。阅读不是只停留于字词句及篇章结构等的训练上,而是要沟通教材与生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让学生觉得阅读后受益匪浅。例如在解读古诗《赠汪伦》时,我搜集了《“万家酒店”》《“十里桃花”》的小典故讲给学生听,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另外,我还搜集了一些其它的送别诗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增加对“送别诗”的认识及体会。又如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我找来有关视频,适当加入叶子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这个句子。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没有厚度的语文课堂,也一定是缺乏生气、效益不高的语文课堂。只有教师在研读教材中进行大量的阅读查证,上下求索,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三、作为学生的身份解读教材
由于教师带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走向课堂,容易以教者的视野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这往往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经验等出现隔阂,也就无法达到学生、教师、文本三个对话主体的和谐统一。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解读与老师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与老师的解读截然相反。所以在解读教材时,我们还得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这篇文章,想想如果自己是学生,会读些什么?会有怎样的想法?会提出什么问题?会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会产生怎样的联想?最渴望得到老师的哪些指导?哪些评价?……备课时,我们不妨多当几回“学生”,而且是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对细节的把握,如何突破难点;用学生的眼光来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等。如解读《做一片美的叶子》时,理解“走近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个句子时,我预想学生理解“形态各异”会比较困难,就事先截取了一些叶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叶子的姿态有何不同?这样理解“形态各异”就水到渠成了。又如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我估计此处的理解是难点,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人像叶子一样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祖国默默地贡献着,让生活这棵大树更加茁壮、葱翠?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了诸如清洁工人、警察等许多例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备课中,只有以多元的角色深层解读文本,才能做到深文浅教,浅文深教;才会有课堂上的胸有万壑,挥洒自如,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从而生成高效、灵动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