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

强化朗读训练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16 16:06:44
     (三)品读,传情达意
     品读就是在赏析中品味情感意境,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指导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课堂上,抓住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精神面貌的语段指导学生细细品读,就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准确地把握语言的特点,感悟文章丰富而深刻的蕴意。
     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在体会船长伟岸人格的时候,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全身心投入,有感情地读哈尔威船长在危难时刻的语言。有的同学底气十足,嗓音洪亮,我就肯定他读出船长的临危不乱;有的同学读得铿锵有力,颇有气势,我就夸其读出船长的果断坚定;有的同学语速较快、声调较高,我就赞其读出了船长的高度责任感……学生富有情感的朗读,让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了鲜活的形象,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对船长的精神品质,同时感受课文言语的精妙,增强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创造性。
     在语言品析时,学生往往能发现某个语句或词语、标点的精妙,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要鼓励学生“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如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活该”二字为何独立成段?为何不用感叹号?在读思品悟中就可以弄懂: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全文基调是憎恨与冷嘲,宜用句号,若用感叹号就是热骂了。还有张洁的《挖荠菜》第二段说,“小时候,我是那么馋!”怎样理解“馋”?“我”到底馋不馋?引导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品读,蔷薇枝、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这些东西并不好吃,由此可见“我”不是馋,而是饿,正所谓饥不择食。明白了这一点,学生真正理解了弦外音、味中味,引发了对小姑娘苦难的同情。
     大多数学生特别喜欢朗读古诗词。因为古诗词精炼的语言,整齐的句式,优美的韵律吸引着他们。但对作品中的诗情、诗意不很理解。于是我在教这些内容的时候就采用了朗读法,让他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想象诗中的画面,进入诗句描绘的境界,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朗读中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结语
     笔者认为,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默读、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伴读、轮读、接力读、抢读、抽签读、表演读等多种方法灵活使用。在教学某一篇课文前,教师要对课文做全面细致地分析。哪一部分适于哪种读法也要做好周密地考虑。这样,就能收到最好的朗读效果。
     高尔基指出:“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为了这种艺术的魅力,我们就应该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那样:“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达到了这个境界的语文课堂教学,又何须过多地去对课文条分缕析呢?学生们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在润物无声中内化语言,理解课文,体味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让琅琅书声重返语文课堂》符冬莹
2.《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张连仲
3.《从学生的朗读谈朗读教学》那丽娟
4.《优化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美!》张蕴荣
 

上一页  [1] [2]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