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

强化朗读训练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16 16:06:44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朗读指导与训练,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学生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   情感   感悟    优化策略

     初为人师时,就喜欢在早读课时欣赏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那声音纯美、清亮。时间一久,却发现孩子们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往往扯着嗓子比赛谁的声音响亮,机械发声,没有节奏,缺少韵律,感情匮乏,朗读成了喊读,变为唱读。正如叶圣陶所指出的:“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不禁悲哀:这样的齐读能传达出孩子们不同的学习感受吗?

     一、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语文课堂在朗读方面的确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从学生角度讲,就是平淡的语调,漠然的表情。从教师方面看,表现为目标不明,要求不清。

     读课文时,学生要么一词一顿拖调子,要么词语连成一片无停顿。无轻重缓急,无感情起伏,根本反映不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读课外文章时,添字漏词难为句,疙疙瘩瘩不成调。集体齐读在语调上更显得划一刻板,学生仿佛不在诵读精彩文章,而是机械发声。朗读好者被同化,差者滥竽充数。

    有些教师虽然在课堂也经常让学生朗读,但对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只好随意为之。公开教学中,往往用齐读装饰点缀,或为了问题而读,或为了凑补时间而读,这种盲目随意的处理,又如何取得朗读教学的硕果呢?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传统的分析式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效率,总认为老师讲得越多越好,朗读甚至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上销声匿迹。老师总爱用提问的方式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分析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学习语言,主要不是靠理性分析,更重要的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不读,如何品味词句之精妙,反映理解之深刻?而没有深谙文章的生动与遣词造句的精当,又怎么会有神情并茂的朗读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讲析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促人感悟。语文教学不是老师讲明白了多少,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懂了多少。

     其次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中只要求记住词句,应付填空默写而已,不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所以学生朗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忆,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弊病熟视无睹,对不良习惯不予纠正。

     第三是朗读教学方法单调的反应。许多语文老师不重视朗读,甚至害怕范读,教学中过多地使用齐读,学生读完后,不给予确切评价,简单的说“好”或“不好”。这种有读无导的做法,对理解课文,提高朗读水平,培养语感,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二、优化课堂朗读的策略

     (一)范读,树立榜样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可以通过朗诵来表达。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学生在不断地听读、跟读、练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感知、体会、领悟其中的奥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记得我上公开课《乡愁》时,人生地不熟,师生都比较拘束,铃声响起,我深情地朗诵一遍,全场一片寂静,课堂一下子笼罩在浓浓的愁思中。教学中,我也是以讲促读,读思结合。读的酣畅,讲的精要,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导读,领悟主旨
     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孩子们听老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语文课堂啊!
     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学习其实就是感知——探究——理解的过程,而朗读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莫怀戚的《散步》,初读觉得故事简单,语言平淡;再读学生就发现了那些琅琅上口的对称句子,在反复朗读、研究这些句子时,学生对文章所体现的家庭和谐美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一些思想感情浓厚的文章,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朗读,因为情感绝不是灌输讲解得来的。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他们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来的情感。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我没有过多地渲染爱国情感,而是让学生朗读小弗朗士的心里活动及韩麦尔老师异常举动的句子,学生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情感交融在一起,从他们饱含深情的读书声中我已经知道他们对这种爱国情感深有领会。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