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

让阅读教学成为引领语文学习的旗帜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16 16:06:45

[内容提要]初中阅读教学的开展,应当把重点放在通过课内引导,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且授之以正确恰当的方法,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学习便可功到自然成。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外 兴趣 方法 习惯

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纵观语文教学的现状,我发现,阅读教学能否取得理想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以致语文素养的高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式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现在语文课课时有限,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阅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成为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在苦思冥想却没有对策时,我想到了古人的阅读。

古人读书,十年寒窗,韦编三绝,圣贤书了然于心,不论是文学功底,还是论辩技巧,治国方略都有了综合的掌握和涉猎,个人的修养更是高不可测。对于一些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无不熟谙通晓,烂熟于胸。如果说现在的初中生语文素养不高,主要归因于阅读量的欠缺上。古人的文学造诣之所以很高,能够出口成章,提笔成文,难道不是他三更灯火五更鸡,悬梁刺骨读书得来的?

现在学生读书甚少,语文课想取得古人这样的成效,岂不是异想天开。古人读书可非一日之功,从小时候开始,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三年不窥园”,最终才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成就。可想而知,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正确地引导学生开展充分有效的课内课外阅读,并且养成优秀的阅读习惯,可以说,成功的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博学才能多才,博闻才能强记,见多才能识广。现在的情况却很让人担忧,我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本来有限,可大部分都是断章取义,寻章摘句,最终连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没有具备,对知识的积累也相当欠缺,最后连那些皓首穷经的宿儒也比不上。

所以,我们语文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只有喜欢读书了,会读书了,学生的字词积累、作文水平、口语交际能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其语文综合水平也会有大幅度地提升。多读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能够锻炼思维,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以至砥砺思想,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由于课内的时间有限,我们如果把时间花在阅读兴趣的培养上,胜过我们课堂上声嘶力竭地条分缕析,字斟句酌,只有学生加强了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他们对语文的喜爱就会加之一分,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爱因斯坦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陆游教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内课外阅读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突破口——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斯言信夫!现在大部分学生阅读量少的原因不在于他没有时间阅读,而是他不愿意阅读,读书对他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他宁愿去打电脑游戏,去看电影电视,也很少有人主动去阅读。就算是我们课堂上那样强制性的阅读,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调动了他们的兴趣,我们在课堂上的那些分析讲解,循循善诱,才能引导他们下去自己阅读,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如果学生不喜欢阅读,那么即使学习过的,阅读后的,很快就会忘到九霄云外。

因此,我认为激发阅读兴趣是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提高语文水平最关键的一环。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水浒传》,提高文学修养。在课堂上,我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背景,基本资料,以及学生相对熟悉的一些故事情节梗概,尤其是对他们略知一二的精彩情节用三寸不烂之舌加以描述,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心无旁骛。这时,下课铃响起,我的说书也戛然而止,学生一个个意犹未尽,正好勾起他们的兴趣。我便告诉他们,想要了解更多的精彩篇章,请课外多用时间阅读原著,我所庑的不过是九牛一毛,学生的热情非常高。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女生说,“老师听您讲那么有意思,我自己看起来怎么不太懂呢?”针对这种困惑,我不失时机进行正确指导,告诉她坚持阅读,有问题多问,发现乐趣就容易了。果然,很快,学生就入门了。

这样,我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其实,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使醉心于雕塑的罗丹忘记了客人的存在,它能让入迷计算的安培追着马车跑,它也让潜心书法的王羲之用镘头蘸着墨吃……兴趣的力量是可怕的。只有掌握了这一把利剑,把学生的兴趣作为突破口,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技巧——讲求方法

古人的读书方法多种多样,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便可做到事半功倍。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三人务于精熟”,教给我们读书要会精读;“而独观其大略”的孔明则教会我们多涉猎浏览;同时,对于一些较为深奥的文章,陶渊明先生也告诉我们要“好读书,不求甚解”,重在“会意”的阅读方法。针对不同的作品,我们可以选取不同的方法来对待,精读品味经典作品,既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也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鲁迅认为,读书“须如蜜蜂一样,采集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在精读的同时,也主张博览群书。他在年轻时,除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之书,无所不读。这种阅读方法能够扩大我们的视野。当然对于一些朦胧的作品和书籍时,我们不妨把不太明白的权且放过,做到“只能会意,不可言传”,也未尝不可。
  不论什么方法,聚精会神是最关键的。鲁迅读书提倡五到法。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心到,指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眼到,指细心浏览,目光敏锐;口到,指诵读朗读,声情并茂;手到,指勤用笔墨,勤记笔记;脑到,指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这种精力高度集中的读书方法,知识记得牢,用得活,效率高。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