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毕业论文 :论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 ·下一篇论文:学生学习好习惯的培养
让好习惯伴孩子快乐成长
反思日记让孩子们从思想到行为都有了很大变化。原先,班里有故意捣蛋的,一部分孩子会随着瞎起哄,可现在,谁故意捣乱了、不维护班级利益了、搞不团结了、上其他科不遵守纪律了等等一定会招来众人的排斥。孩子在反思中变得更加明是非,懂道理了。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我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训练。班级的课堂纪律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经常提醒学生坐好,认真听,多次以后感觉效果并不好,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于是我就采用表扬的方式督促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凡是上课认真听讲,坐得端正的典型同学,我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只要我说“XX同学坐得真端正!XX同学动作最快!……”这类的话,其他学生马上也争先恐后地坐端正了。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能养成认真上课的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因此,每次写字时,我总忘不了对学生说声,“注意三个一”。平时,在集队、集会中,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性行为习惯。
三、巧设激励 促成好习惯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竞赛的方式常常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我开展了竞赛、评比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今年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进行自我管理,实行周周得分制。具体方法是:
每周,我给每个孩子10分。每天,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给自己加分减分,表现不好的地方减0.1分;好的地方加0.1分,一周下来,小组长做统计,凡是本周超过8分者,将得到我给家长发出的喜报。最后小组总评,评选出优胜组。为了防止孩子从中作弊,一开始我就向孩子讲明活动的目的,实行自己给自己减分一是为了不出现彼此之间发生不愉快,因为让小组长给别人减分很容易起争端;二是为了让孩子在给自己减分的时候感受一种心痛。孩子给自己减分往往下不去手,但又不得不减,如此一来,孩子做起事来会格外小心。第三点我跟孩子说,减分不是目的,目的是养成好习惯,今天你减分了,减掉的是你身上的缺点,如果你下不去手,这缺点就永远改不了。再有,减分为的是加分,如果你的缺点都减掉了,那你每天剩下的就全是加分了。孩子们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做起来自然不会自我包庇。课间操回来我问谁做操的时候说话了请自觉减掉0.1分,孩子们虽然不情愿但还是自觉地拿出表来减去0.1。关键是孩子对这事有了正确的认识。他们在日记中写到“今天的课间减掉了0.1分,真的好后悔,如果我不说话就不会减分了。不过,老师说过,这不仅仅是减分,而是减自己的毛病。我今天减掉了,明天就能做好了,到时就可以加分了。虽然减掉0.1分我很心疼,但我减去了一个缺点 ,所以,我还是很开心的。”“今天,我很难过,因为我减分了,谁让我不注意呢,要是我再认真点就不会减分了,老师说给自己减分就像割自己的肉,真的好心疼啊,但我还是减去了。下次我一定注意,把减去的找回来。”……当然,加分的更多。谁在上操路上主动捡起了废纸,加,谁给别人指出了缺点,加,谁的作业写得认真,加,谁做了错事主动承认改了者先减后超额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敢承担责任,错了不怕,怕的是认识不到。我经常跟孩子说事情发生了要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总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悟得其中的道理才是心灵上的获得。
随着学校“每月做一事,养成好习惯”的启动,孩子们有了更多需要养成的好习惯内容。在上个月的“阅读”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通过“晨诵”“午读”,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早晨,孩子们在“每日一诗”中开启新的一天。孩子们在诗词歌赋中净化着心灵,通过读《论语》,孩子们变得明理懂事。中午,走进教室,看到的是大家安静、认真读书的身影。先前的喧闹不见了,以前的浮躁没有了。一首首经典诗词,一篇篇精彩美文,一本本经典书籍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启迪了他们的智慧。阅读让他们在快乐中幸福成长。
进入六月,随着学校“唱歌——艺术”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提高。学校组织开展了合唱比赛、我是校园小歌手、我是小小演奏家等活动。(案例,合唱比赛:“一个都不能少”器乐比赛:“没关系,我只是想让你用这个机会锻炼一下自己”)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一个个小歌手,小小演奏家逐渐浮出水面,虽然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班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收获的是身心的愉悦。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今年,我还利用飞信向家长发喜报。只要孩子在这一周内表现好,就用飞信及时向家长汇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这种幸福。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
在养成教育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要抓紧,抓细,抓实,反复抓,抓反复,还要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出实效。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