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

“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研究”结题报告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16 16:06:45

第四阶段是讨论研究。把学生探究、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讨论解决。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研究具体的语言材料,不使讨论变为空谈,流于形式。研究的内容可以是文章的内容,可以是作者表达中心的方法,还可以是个别词句,更可以是学生对文章的独特见解和看法。

[pages_luzhuba]

第五阶段是评价拓展。这个阶段是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的反思和评判,是教师对语言材料学习的归纳总结,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同时把语文学习拓展到课外,鼓励学生去读与课文相关的著作,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实施策略的初步掌握

①在朗读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培养语感的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地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悟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传神描绘、情感思想。诵读是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是语感培养的开始。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是培养发展学生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根本方法和途径,为此,我们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为基础,突出一个读字。以读为主线。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各种形式的读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A感知读。 学生预习或初学课文时的读为感知读。目的是感知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的形象,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人、事、景、物,在头脑中“活”起来。形式多为朗读。B理解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读都可称为理解读。而这里强调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方式的读以默读为主。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一边读一边想,在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一步一步深化。C研究读。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当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或认知产生冲突时,再去读课文,把自己的观点拿到文中去印证,也可以从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让其他同学去研究。研究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的,读完后依然可以讨论、辩论、争论。通过读深化理解,促使讨论,通过讨论的气氛使读更加有滋有味。研究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默读。D体味读。体味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及独特的心理感受通过读的形式外化出来。此种形式的读多在理解了内容之后,形式多为有感情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这些读的方式不但在整篇文章的教学中循环,而且在每一课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②在品词析句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反过来,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对那些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逐步的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③在发挥想象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小学生的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往往携带着丰富的想象色彩,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比如,他们会说“下雨”是“天空爷爷哭了”,“太阳下山”是“太阳要休息了”等。基于此,本人以为,只有充分发挥小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让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变成具体形象的画面,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形态,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感。

④在广泛阅读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语言积累越丰富,语言感悟能力越强。语感训练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课堂精读是基础,是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转化为技能,养成习惯。扩大了阅读量,积累了语言,就增强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四)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① 丰厚了学生的语言材料积累。学生积累背诵的优美词句、语段、古诗词非常丰富。主要是词句、成语、优秀段落或古诗等形式,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②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验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每当作文时,学生不在觉得是在做“无米之炊”,优美词句,成语脱口而出。学生陈逸菲等同学参加全国“海峡冰心”杯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得了二、三等奖。许轮轮同学在秀屿区小学生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积累习惯。通过老师各种语言积累形式的引导,以及语文时间活动的开展,以激发了学生的语言积累的兴趣,养成了语言积累的习惯。现在,这些学生已经人手一本读书笔记,而且看好书、读好书巍然成风。如有的班级人均订阅报刊2份,有效地促进阅读的开展。

④ 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及自我表现能力。由于实验中所有的语言积累的途径、过程都是由学生们自己组织的,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多次上台的机会。因此,实验后,学生们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上台不再妞妞捏捏,而是俨然一位严肃的小老师,大大方方地组织同学背记优美词句等。

四、对现有研究结果的讨论思考

(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均是建立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的。

(二)学生对文本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取向必须统一。学生在训练语感时,通常会暴露出认识上的不清晰、理解上的不全面、领会上的不深刻、感受上的不到位、体验上的不切实、直觉上的不准确等诸多问题,而且有时会由于学生语言感悟的自由度过大,导致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发生。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引导策略,保证学生的语言感悟始终朝着目标的方向发展。要求我们既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让学生从中去辩明是非,形成个性化的人格。在尊重多元性和独特性的前提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不违背基本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始终成为真、善、美的追求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