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浅谈计算机常规维护
- ·下一篇论文:找到孩子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
关于六年级作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关于六年级作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六年级是一个特殊的年级,是作为小学向中学过度的年级。那么如何在这个特殊的年级做好小学作文和中学作文的有效衔接,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稳步提高,是需要任课老师动一番脑筋,下一番工夫的 。
我觉得针对六年级小朋友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应以几个方面为抓手,切实推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 阅读和写作应巧妙结合。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位语文教师都强烈意识到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然而新教材较以前的教材相比篇目众多,所以上课难以抽出足够 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名篇名著,如果作为回家作业,又怕学生根本不读或应付了事。如果我们手里有遥控器遥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就好了。
我是这样做的:每周的一、三、五布置写点评的作业,老师首先精选一些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篇幅适中、文质兼美、故事性强的文章,每次下发一篇,要求学生回家后先默读一次,生字词查字典,把生字词的拼音和解释写在点评本上,再朗读两次,然后摘抄好词好句写点评。点评本从中间划一道竖线隔开。左面摘抄,右面写点评。还可以让学生针对全文写点评,这样类似于读后感。阅读作业完成得好不好,只要看看学生点评的质量就一目了然了。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会收到一石三鸟的好处:
(一)积累的词汇无形中增多了,作文语言平淡、苍白的情况会有所改善,你会发现学生鲜活生动的词汇令人耳目一新。
(二)、阅读分析能力提高了。在写点评时,学生会分析:这个词用的好,为什么用的好。这句话非常生动,为什么生动,用了什么修辞。这是语言(或心理等)描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性格品质。而如果点评写到这样的深度,学生在考试时遇到阅读理解题目也自然轻松得多。
(三)、学习名篇的过程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六年级学生通过点评他人的写作风格,无形中也会使自己的作文受到影响。写过点评的文章,学生肯定进行了 深入的甚至绞近脑汁的思考。如有的学生读一篇800字的文章,竟然写出500多字的点评,而且言之有理。所以写点评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写作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 。
二、应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和国外的教育方法想比,我们的学生有一环严重欠缺,那就是读书,读名著。孩子在小学时,家长觉得孩子识字少,读名著怕孩子读不懂,所以时间几乎都花在了认字上。到了高年级,学校则侧重阅读文章、做练习,订正答案,即习题的反复操练。致使学生阅读面窄,词汇量小,只会做题。我曾经和上海美国学校的小朋友交流过,发现他们每天都有阅读的作业,都是小说、人物传记或科普类的书,从图书馆借来,老师要求几天内读完,然后再去图书馆换新的图书。老师要求每天回家至少有半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完成后家长在家校联系簿上签字。他们读的是英文原版书,生词较多,边读边查字典,但觉得很有乐趣。其中我认识的一个五年级男孩说,这样英文书籍他每学期要读厚厚的十几本。和这个美国学校的孩子接触下来,我感觉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淀很深。我由此想起了著名作家冰心回忆她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也是似懂非懂,然而印象却非常深刻,奠定了一生的文学基础。
[pages_luzhuba]
这次交流让我感慨良多,我想从六年级开始培养阅读习惯还不算晚。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些名著的书目让他们选择,或去图书馆借,或去书店选购,每周有一节课固定下来作为阅读课,当然光靠课上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把读名著作为贯穿学期始终的长作业,要求每天必须抽出半小时读名著,有时我不下发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就自己读的名著片段写点评。两学期下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学生读书已成为习惯。如在学到《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推荐学生阅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语文素养的提高,功夫在课本之外。这样长期在名著中浸润,写作水平的提高还要犯愁吗?
三、应在活动中扩大学生的写作视野,使作文的材料变得鲜活生动。
老师在批作文时常有这样的感慨:选材老套,很多学生还在写小学时写过的妈妈雨天送伞、爸爸背他上医院等老掉牙的话题。这一方面说明学生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另一方面不正说明了学校和家庭生活的单调乏味吗?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一位同学到外地旅游回来了,那旅途所见必然成了他笔下鲜活的材料。所以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可能做不到带学生到外地旅游,但可以通过校园活动来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比如春游、为灾区小朋友义卖活动、最近为汶川灾区的捐款捐物活动,这些都是写作的良好契机,要很好地利用,趁热打铁写周记或作文效果是最好的。那么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学生自然就降低了写作文的畏难心理。
比如在学完一篇课外阅读《山中访友》后,我顿觉写片段的机会来了。把语文课堂搬到室外,带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景点,然后写一段文字。对着景点朗诵一遍,结果平时惧怕写作的同学都活跃起来了。一位同学观察了爬山虎,写道:“你好,爬山虎哥哥,你不累吗?再强的风,再大的雨,也打不败你,风也是热的,你却把它当作生命的动力。一次又一次,我被你浓郁的绿意感染了,我也会感觉凉意渗进我的心里。” 学生在写作中升华了思想,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这位同学的文笔一向老练,加之她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称道的佳作。由此我想起了在大学时教授写作的老师讲过的话: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六年级我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学生有的做了PPT,有的下载了朗诵伴奏乐,还有的借了古装,朗诵唐诗的时候穿。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故事会,主题是“照片里的故事”,自己从家里选择一张照片讲述其中的故事。期末复习时,我还将全班分成六个组,举办了 一次古诗背诵抢答比赛,获胜组得到了奖品。六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活动永远是乐此不疲,那么就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后写作。涌现出来的佳作往往是令老师始料不及的。
[pages_luzhuba]
四、应牢牢抓住作文的反馈和修改环节。
活动开展得很多,学生写作的热情也很高,但如果交上来的作文反馈太慢,势必造成以下的后果:过了一两个星期,才拿到老师批好的作文,学生印象已经不深了,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老师的评语,就塞到抽屉里去了。下次再命题要求写作文,他们的热情已大打折扣。老师辛辛苦苦批改作文写评语,却因为反馈慢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那么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呢?我从以下方面做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