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获县级一等奖论文:抓住教学环节 优化课堂教学
- ·下一篇论文:县级一等奖论文:赋予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的教学例谈
县级一等奖论文:对《平均数》教学的思考
(2)分组计算。
第一、第二小组计算第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第三、第四小组计算第一排同学的平均身高,并组织汇报。
(3)组织讨论——哪种平均身高更能代表我们班的平均身高?
师:哪个平均身高更能代表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为什么?
生1:第一组的。因为第一排一般都是最矮的,不能代表我们班的平均身高。
生2:第一组的,因为第一组的同学是从矮到高排的,比第一排的同学更能代表我们班的平均身高。
师:这样看来,还有别的小组可以代表吗?
生:第二、第三、第四小组的平均身高应该都可以代表。
师:实际上我们还有一种最基本的求全班平均身高的方法,就是把全班每个同学的身高都加起来,然后再除以全班的人数,你们希望用这种办法来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生:不想,太花时间了。
师:请想一想,只要我们善于利用第一排同学的平均身高,也能较快地求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生:我们可以用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学的平均身高再平均一下。
生:我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就是用中间一排同学的平均身高来代表我们班的平均身高。
(4)进行推断与预测——“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会是多少厘米?”
(利用样本平均数进行推断和预测)
……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我选择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有统计背景的并具有统计意义的学习材料。很好地运用了“比较”这一思考方法,于是学生的思维由表象走向深入,对概念的理解也由表及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实体现了统计学的根本,并让学生体验了推断与预测的整个过程。
诚然,对我们老师而言主,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统计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一方面要提升教师自己在统计学领域中的学科素养,另一方面要努力排除固有经验的干扰,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及要求,整合教学资源,从而让平均数的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王希华编著的《现代学习理论》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