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语文论文

说明文的文本教学和考试如何衔接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4-17 00:44:01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说明文的文本教学和考试如何衔接
                        民众中学:刘春莲 
   【引言】说到说明文教学,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烦恼:教好教,考难考。事实也是,我们初中的说明文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在教学时只要扣住说明文的几个要素就行了,但是学生在考试时却失分很多,甚至有些题目错得很离谱。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说明文的文本教学应该如何跟考试衔接。  
  【内容摘要】无需讳言,我们初中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面对中考。因此,我们要想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在平常的教学中,就一定要紧扣中考考纲要求来组织教学。就说明文这种文体而言,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考纲的要求,要让他们知道学说明文究竟要学什么;其次,我们还应该针对考纲去研究一些考题,并且总结出一些答题规律去告诉学生。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才有目的性。  
   【关键词】了解考点   组织教学   答题规律     
   【具体内容】《广东省二00九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语文科”中对说明文的考试内容和要求是这样规定的:阅读简单的说明文和一般的科技作品,能把握文章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结合考纲,和近几年中考说明文考题,我们不难发现中考对说明文语段的考查,主要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的: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2.理清说明顺序   
    3.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就要牢牢抓住这几点。在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说明文这种文体时 我们就应该把中考考纲的要求读给他们听,并把中考说明文的主要考点告诉他们。让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有章可循。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又如何去紧扣考点组织教学呢?  
    第一步,预习作业。 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扣住这几个考点进行预习。并让他们把预习的结果写到家庭作业本上。
第二步,课堂教学到了课堂上我们就紧紧围绕这些考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让学生把预习的成果拿出来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交流的具体情况再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更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把一些答题规律告诉学生。对于一些规律性很强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背掉。
第三步,课后训练 。尽管课前预习了,课堂上强调了,但是还有很多学生会不以为然。因此,我们还有必要通过课后训练来巩固和强化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把课堂上讲的重点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让学生去做独立作业。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不得不去弄懂老师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进行解决。
那么,在说明文的各个考点中究竟有哪些答题规律可以告诉学生的呢?对此,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弄清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说明对象的特征通常在题目上揭示,如七年级下册的课文《巍巍中山陵》就属于这一类;还有的在文首或文末揭示,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松鼠 》就都属于这一类了。所以在教学说明对象的特征时,对于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我就告诉学生对策:A、看 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对于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这一类,对策是: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当然,也要结合自己对文章的全面了解去考虑。 
(三) 理清说明顺序  
     其实说明顺序并不难把握。因为说明顺序共有三类:时间顺、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两个方面去做:1.抓关键词2.用排除法。应该说,在说明顺序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是比较好把握的。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去找一些关键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找到的一些时间词和方位词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判断出文中所采用的说明顺序了。而逻辑顺序相对来说就难把握一些了。它主要是根据事物或原理的内在规律来安排的说明顺序.因此它比较抽象。因为它并没有明显的关键词可供学生去判断。因此,在教学说明顺序时,应把逻辑顺序作为教学难点。在教学逻辑顺序时,我们可以把它的常见种类告诉学生。如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由因到果,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等。然后再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去强化这种理论。比如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中,在介绍纪念碑时,先介绍正面碑文再介绍背面碑文,先介绍碑文再介绍两侧装饰性花纹。这是按照有主到次的顺序进行说明的;在《松鼠》一文中,先介绍松鼠“漂亮”的外形,再介绍它“驯良、乖巧”的内在习性。这是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说明的;在《国宝—大熊猫》中,作者先告诉我们大熊猫很珍贵,然后再具体介绍它珍贵的原因。这就是由果到因的说明顺序。在以前的教材中有一篇说明文:《蜘蛛》。文章先介绍了织网的蜘蛛,再介绍了不织网的蜘蛛。这就是按照有一般到特殊的顺序进行说明的。尽管如此,综合好多考查逻辑顺序的题目来看,学生还是很难具体分清是哪一种逻辑顺序,往往失分很多。比如在七年级语文《新课程新理念新思维》中就有一个说明文阅读语段叫:神奇的纳米技术。其中第二题就是考说明顺序的,结果全班没有一个人做对。事实上答案就是“逻辑顺序”。因为这个语段确实很难辨出它究竟属于那一又种逻辑顺序。而学生的思维又停留在老师对逻辑顺序的分类上,所以就只能胡乱把它归纳为其中的一种,自然就错误百出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使用“排除法”。因为说明顺序总共有三大类,如果排除其他两种可能,而又很难确定究竟是哪一种逻辑顺序时,就可以直接写成“逻辑顺序”。这样就比较保险。至少可以得一半分。应该说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但应用到考试中却是非常有效的。此外,我们还应该告诉学生,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会只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综合使用多种说明顺序。比如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中,在说明纪念碑各个部位时,就使用了空间顺序;在介绍十幅浮雕时,又使用了时间顺序。而在介绍以上两者时又同时使用了逻辑顺序。另外,我们还可以告诉学生这类题型通常在卷面上是一分,如果比分达到两分或三分,那么极有可能会是两到三个知识点,以此来确保答题的全面性。  

[1] [2]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