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如何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 ·下一篇论文:审题与数学思考【精品课论文】
让学生兴趣浓浓——对《中国石拱桥》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让学生兴趣浓浓——对《中国石拱桥》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旭日初级中学 吴银芳 龙姝宏
说明文是一种以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文章,它是极为常见的文体,具有很明显的知识性和实用性。说明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了很大比例,就八年级上册来说,第三、四两个单元的说明文,就占了整本书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说明文的重要性。然而提到说明文,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枯燥乏味,没有教头,有时候一堂课下来,好象只剩下了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干瘪的东西,学生学得也没劲。也许说明文确实不如其他文体那么好读、好教,因为它不是靠形象去感染读者,也不依靠感情去打动读者。但说明文却另有其独特的长处,如思想内容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而又富于科学性;结构层次的井然有序,过渡照应连贯缜密;语言文字的精确简练,通俗易懂;说明方法的合理、周到,灵活多样。那么课堂上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从而学到知识呢?教学《中国石拱桥》使,我就尝到了这种快乐。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体会。
导语激趣,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
每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充满兴趣,那么这堂课的效果会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却用很简短的文字就把它说得一清二楚,不信的话,咱们就去看看。”这些导语可以增强课文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能够满怀期待地走进课文。
巧设问题,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
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他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才不会因课文枯燥乏味而走神。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动动手,从而轻松地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赵州桥与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别画出两座桥的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再来进行解说。学生兴趣盎然,看课文很认真,而且示意图画好之后,学生能明显地比较出两座桥的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在对示意图进行解说的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精讲少讲,让学生感受发现的乐趣
很多时候,老师讲的知识学生记不住,但如果是学生自己的发现,他一定会记的很牢,而且在发现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一点乐趣。如《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层次,教师不要一条条细讲,这样的问题老师是没必要讲的,如果一味越俎代庖,只能引起学生的厌倦。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提示可以从词语、修辞、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然后小组交流,组长整理汇报。学生乐此不疲,几乎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效果奇好。当然老师不等于一点不讲,于关键处的点拨、归纳是必不可少的。
课外拓展,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注意知识的拓展。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如在《中国石拱桥》一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补充有关桥的文章,还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报纸上好的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桥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了“我所知道的桥”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精彩。
我们要想办法化枯燥为有趣,寓教于乐。能让学生乐在其中,还怕学生不爱学说明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