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历史论文

对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5-09 12:05:35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对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
——基于必修一第六单元课堂教学的思考
中山市实验高中历史科组  李小银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探究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地,也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我认为,历史教师在课改实践中除了不断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外,还应注重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衔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全盘否定,应该采取“扬弃”态度。如倡导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抛弃接受式学习,倡导学生讨论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讲解,而应对传统教学方法注入新的理念。本文就传统教学中课堂提问这一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应用提出自己一些看法。
众所周知,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 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和探究, 适当的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倾向,课堂提问也是教师从教者的需要出发,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提问缺少启发性, 我们的历史课堂上充斥着公式化、简单化的提问: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某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某事件标志着什么? 有何历史意义或影响? 再给学生看、勾画课文要点,如此这般,活生生的历史被压缩成了干巴巴的背景、原因、标志和历史影响, 学生课后再去死记硬背这些教师归纳出的“知识要点”以应付考试,由于这些课堂提问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习的内在需要, 大部分从课本上找答案, 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 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以致造成学生的课堂“失语症”,甚至“集体失语症”。在这样的课堂当然更不可能出现学生的主动质疑问难。
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在实践中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力图改变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对课堂提问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设计,使其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要有思维价值
当下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不少, 但真正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不多。所谓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就是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 否则,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 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使学生心中有疑, 因疑而生问。如我在讲岳鹿版必修一第六单元21课新中国政治建设一课中关于新中国成立意义时候,就先选取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中国20世纪伟人头像,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音视频资料和有人说:孙中山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并使中国历史在20世纪发生了三次巨大变化的文字资料,再设计问题:请结合所学历史史实,思考论证:为什么说孙中山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为什么讲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新”在哪里?
当出现课堂沉闷, 学生不主动举手发言时, 我们不应该总是一味抱怨学生, 而应该反思自己所提的问题有没有思维价值?是不是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不能接上话?有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把握问题的关键?
二、课堂提问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开放,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课堂提问中的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有多个,如22课“文化大革命使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遭受严重挫折,要避免这样悲剧重演最有效办法在哪里?请你就新时期如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谈谈自己建议?”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允许发表与教师预先设计方案不同的意见,鼓励不同意见的争论和辩论,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应受到鼓励和表扬。
三、课堂提问应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经历着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在课堂提问中我精心设计和具体实施教学活动。如在讲23祖国统一潮流时,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分四组,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第一组问题:港澳台三地的由来和现状。问题一: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本质不同?第二组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1,它是怎样形成的?其含义是什么?可否倒过来说?2,一国一制是否可行?为什么讲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第三组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我国政府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澳门特别行政区与珠海特区有何不同?港、澳回归意义何在?第四组: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今天海峡两岸关系状况如何?祖国统一有利因素有哪些?阻碍统一因素又有哪些?该怎样解决?课前各组准备材料,课中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既实现了理解、认知、探究和创造,又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
四、课堂提问应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与现实是不能割断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学习并不只是了解古人的陈年旧事,而是在认识过去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人类社会、观察现实世界。新课程要求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在课堂提问中拉近学生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我在讲祖国统一潮流课时,选用了国务院批准开发横琴岛和修建港珠澳大桥新闻,澳门筹备回归十周年新闻素材组织学生讨论:“港澳回归后两地发展如何?与祖国统一有无关联?”捕捉到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用事实证明一国两制的成功和伟大。
五、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但是,仅仅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和一般的教学活动是无法自然而然地完成上述教育功能的,要完成这一教育任务和目标,师生,尤其是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如讲新中国成立时,我联系2009年同学们国庆假期观看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庆典经历,重放其中精彩场面,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加深了对新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就的感悟和理解,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