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语文论文

深入文本与浅出教学——从《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有效的教师行为研究想开去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6-13 12:35:10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三、诵读体悟——探寻一条深入浅出的甬道
简约语文倡导学生简简单单去读书,老师简简单单去教书。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删繁就简的教学风格。例如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在执教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就是简简单单引领学生一次次诵读文本。第一层次就是把这首小词读胖,也就是把这首词的每一句画都读成一幅画;第二层次就是把整首词读瘦,读成一个词、一个字,也就是引导学生去自由解读这首词的词眼,如“醉”、“记”、“惊”等,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可。最后教师把这一个个词眼串成一条线。而对于执教《枫桥夜泊》一诗时,某位老师也努力渴望把教学变成一条简简单单的“线”。首先指导学生把诗歌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些许的感觉;接着引领学生把诗歌读出一个个意象,如“明月西沉”、“乌鸦惊啼”、“飞霜漫天”、“孤舟独系”等,再把这一个个意象组合成一幅宁静、悠远、凄清的江南秋夜图;然后通过以诗解诗,整合孟浩然与崔灏的两句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指导学生读出一片乡思的情怀;最后引领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出诗歌所包含的心声,包括寒山寺的钟声、惊鸦的悲鸣、诗人的长叹、家人的牵挂。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读”铺展教学。这样一次次地诵读,从而把诗歌读熟练,读出韵味,读出情义。因此,我们总结了,到底应该怎样朗读:1、读正确、读通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2、读出自己的初步感受是入文的开始。3、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教学的关键。4、读出韵味与情趣是外化感悟的媒介。5、读出智慧与神采是彰显个性的载体。
四、话题构建——觅得一条曲径通幽的密径
当我们走进文本,在文字间走上好几个来回,与作者、文中的主人公进行了一番深度的对话之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引领学生也能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度的对话。而决定学生与文本对话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如何构建一个话题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引领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触摸文句,从而与文本展开充满灵性与智慧的对话。那优质的话题具有哪些特性呢?(话题必须具备开放性、统整性、独特性)
五、品词赏句——夯实一条深入文本的路基
深入文本的凭借是什么?是一个个鲜活的词语,是一个个生动的句子。学生只有披文入境,反复揣摩字词背后所隐藏着的韵味、神思、情义,才能真正深入到文本的人文内核,触摸到作者那颗凝聚着才情智慧、人生阅历的砰然跳动的心。假如把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比做一条阶梯,那一个个词语文句就像一级级的台阶。抽掉这一级级的台阶所谓的文本的深度感悟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深入文本得夯实一条坚实的路基——品词赏句。这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整合也是相一致的。而我们在品析词句的含义,就得读出词句的色彩,读出词句的声音,读出词句的味道,读出词句的形象,读出词句的情感,读出词句的意境。从而积累下词语的字面含义时,更积淀下文化层面的含义、情感与意韵,同时也积淀下一份对语言的敏锐感悟。也就是说:1、品一种意象。2、赏一道风景3、悟一份情意。4、嚼一抹才思。
六、理解构建——遵循一条自然之道的必由之路
“道”是什么?“道”是一种客观运动变化的规律、规则,劝戒人们遵守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则用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近2000年来的表现做为现身说法,告诫人类假若不遵循自然之道,人类自身将是最终的受害者,而文章的最后发出的倡议要保护森林资源,修筑水利工程,合理开发土地,其实也就是人类自己在沉痛的教训面前感悟到的“自然之道”。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直接的启示,还可以得到精神的启迪。《蝙蝠和雷达》与《大自然的启示》两篇文章都是在向我们诠释这个道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我想构筑三个板块展开教学。板块一想象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美好。“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板块二体悟如今的黄河是如何地猖獗肆虐。通过文本一个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利用多媒体直观感受黄河带给人民的沉痛灾难。板块三探究黄河变化的原因,以及研究如何治理黄河的策略。

上一页  [1] [2]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