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如何将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融合在初三英语复习教学中
- ·下一篇论文:浅谈农村高中美术特长生培养的几点心得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摘 要:本文在“生本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探讨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几个问题,包括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构建“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模式,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肯定和赏识,在生活中学语文等。作者逐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一些颇为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生本教育,语文教学,教师理念,课堂模式
我们认为,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落实“生本教育”理念,语文学科应该走在前头,且应该走得最好,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使然。任何一门科学都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不过,语文学科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的体验性使得该学科较之于其他学科而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一些,即使是作为语文工具性的一面也会跟学生的生活形影相随。语文学科本身的这些特性已经决定了语文教学走传统的知识灌输、思想灌输、情感灌输的道路是非科学的,也是不合时宜的,语文学科理应成为“以生为本”进行教学的带头学科。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落实“以生为本”呢?以下谈几点浅见。
一、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先导
观念支配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先进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我们认为,“生本教育”理念是目前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不能把“以生为本”作为一种教育观念上的变革或者补仓来看待,它应该是一次彻底的观念革命。但有人认为“生本教育”理念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在把旧理念贴新标签或者稍作改革而已。过去“三主原则”中不是强调过“以学生为主体”吗?“以生为本”能算新理念吗?课堂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确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但我们觉得那只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冰山一角。何况“三主原则”中又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由于对“以教师为主导”原则的不甚理解,使得绝大数教师的课堂教学都难以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放不开手脚,也不敢放手脚。“三主原则”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从其深度和广度上来看并非完全意义的真正的“以生为本”理念。
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全体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身心得以主动、全面、可持续地发展。它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在整个体系上还要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要真正贯彻生本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尤其是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以书为证”、“教师是权威”、“学生是接受者”这样的传统理念。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抛弃传统理念和实践“以生为本”新理念的的先行者。理念的更新当然要通过新理论的学习才有可能达到,但理念的真正转变还必须借助于实践,在实践中得以完成,在实践中让新理念得以发扬光大。
二、构建“以生为本”的开放型语文“课堂模式”是关键
“以生为本”的开放型语文课堂模式应该是一种无模式的模式。说它没有模式,是说它不应该存在由教师固化下来的“经典”不变的课堂程序。我们过去总喜欢追求语文课堂的某种程式化,这的确给我们教师备课、上课带来很大的便利,但也因此培养了一批懒于创新的教师。这种程式化的东西也非常容易让学生厌烦、倦怠(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当年学习语文的“热情”便可知),使得本来可以跳动激情、彰显个性、鲜淋淋、活生生的语文课堂成了让学生感觉负担重、压力大,非胜即负的斗场,乃至酿成如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众多语文“天才”现象。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自由,能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的课堂。当然,语文课堂的开放和自由决不等同于可以放野马,没有章法和逻辑的语文课堂不是语文课堂。我们说的自由和开放指的是符合下面的几点原则。
1、兴趣原则。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何而来,我们觉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来自教师的调动。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学生对每一堂学习内容的兴趣,调动兴趣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首要内容。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的挖掘,成功的导引,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语言的幽默和睿智等等。如果说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体现在对学生兴趣的调动上,这丝毫都没有夸张。
2、共鸣原则。我们学习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之作,作为学习者当然要披文入情才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切手段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学生先亲其情,再读其文,这样才容易激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要比那种冷眼旁观式的阅读胜出许多。
3、淡化结果原则。虽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很难脱离升学考纲的指挥棒,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不要这个指挥棒高高举起。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做每一件事时都要提心吊胆有人要检测我们的效果,那工作的乐趣如何能有?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想当初,我们哪一个做学生的时候不害怕老师的一课一练、一课一测呢?淡化结果原则是为了让学生轻松上阵,能够自然地融入语文学习的活动之中。淡化结果不等于不要结果,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导演应该要把握这种活动的结果。也就是,教师只要让语文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成功了,结果也就是成功的,否则,也就是砸了。
4、创新原则。这里的创新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的创新,一是学生的创新。对教师而言,主要是指教学设想的创新。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为营造新颖的、有一定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情境而努力创新,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的重要条件。对学生而言,不必苛求他们对作品的欣赏、对文章的理解、对问题的解答非得符合老师的意图,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并且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评判。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培养。
以上语文课堂模式的四原则其实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体。违背其中某一原则,其他三项原则也很难贯彻。不注重兴趣,何来共鸣,何来学生的创新?老师不淡化结果、不力求创新,学生何来兴趣,哪里会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