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德育论文

以人为本、从“心”开始,和谐发展——谈职业中学管理学生的心理因素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7-28 10:01:58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以人为本、从“心”开始,和谐发展——谈职业中学管理学生的心理因素

摘要:农村职业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改革创新要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时效性,要出实招、硬招、高招,要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要带着一种爱,一种情来做德育工作,真心真意地把中职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者,先育其心,只有其内心变化,才能接受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因此开启学生内心世界是关键,教师要带着新观念去看待学生,从活动中去激活潜能,从交往中去矫正不良心态,从而达到学生本身的内化过程。
关键词:发展   非智力因素   内化

中职教育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因为普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产生巨大影响,除此之处,录取成绩一降再降,就近二三年我市中职学校招生情况出现来看,条件越放越宽。主要体现是生源整体素质下降和个体差距拉大的状况,成为中职学校新生的普通现象。学生对自己失去自信心、厌学情绪高涨、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混日子拿文凭等学习上态度较为突出,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心理发展不健全,不良的心理行为和习惯占据学生的心灵。这两重作用,不仅给教师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障碍,也成为中职学校实现培养目标需要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为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在管理学生实践中须认清形势、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心理发展动态为出发点,科学管理,促使中职生顺利成才,是当前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育管理学生,就必须对学生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对发展职中学生心理形成与变化要有动态的认识。
一、用全面辩证的发展观来看待学生
教育者必须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从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经典论说到马斯洛提出人的各种需要层次分析都充分说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进步的首要条件。教育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实际上是教育使人发展更全面、完善,而学校才是的真正保证。学生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大方面。这三个方面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才能促进知识发展,思想品德的发展以及交往的发展等等。从初中升入中等职业学校,是人生一个转折点,也是心理发展新起点。对教育者来说是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又一个契机,是“三观”的形成到逐渐定型阶段。这也是根据人的心理发展动力来说的。一般认为:人在活动中不断出现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应重视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外因。教育的主导作用,如果不通过学生的内因、不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是难予实现的。职中学生的心理主要由适合他们内因的那些教育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主要的年龄特征有些:世界观、人生观、理想观(职业观)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自我意识的新发展(行为上、情绪上、道德的评价上自治与闭锁性等),友谊与爱情混淆和矛盾等等。
二、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
心理不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是在活动中形成的。职高生心理发展水平受其活动水平的制约,研究其主导活动对其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意义。中职生活动特征主要表现在:(一)青年忙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二)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三)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四)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活动内容方式由简单趋向复杂,智力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加大,活动中所表现的心理发展水平也不同,独立性强烈、主动性较明显,创造性突出,适应的灵活性提高,这些要深入研究后才能摸清楚,才能为开展教育活动有的放矢。这要求教育活动要科学设计精心组织才能对学生心理发展起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和领导者应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为了发促进学生的全新、全方位的发展,活动应在衔接初中生教育水平上有改变,这表现在活动中的内容,结构、方式及其目的、任务上,也表现在活动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适应的灵活性、智力性、创造性以及活动的技能、技巧等的要求上。总之,活动要适应学生的特点,要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符合时代要求。进行智力性或技巧性的活动,逐步增加活动的难度,提高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中职学校应有计划开展各种活动,从课堂到课外兼顾、专业与业余互补、分档次,定组织,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去尝试、去参与、借此激发学习兴趣、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良好学习生理,消除错误或不良的学习心理。教师和学校领导应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奖励少数是应该的,调动大多数人才是真正目的所在,也就是从心理上造声势,让学生从各方面走上健康之路,除了学习技能之外,还有更多的收获。
三、在交往中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有的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心理发展概括成智力发展与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发展两个大的矛盾。交往更是突出后者,学生的心理发展离不开交往。  把交往看作社会个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学校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活动中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件事,在个体活动状态下和交往状态下,对心理的影响是不大一样的,交往的特点是人与人的相互影响,正是在交往中,学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模仿、相互信任、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大量事实表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的广泛交往,对一个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交往对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也极其重要,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很难形成为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集体;个人心理也不能健全发展。所以,交往理论成为“在集体中教育”这一教育原理的重要的心理学依据。
班级中的师生关系,一般说来已由双方的社会角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与行政方式所确定,但要使它成为真正和谐而有教育实效的关系则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其同需要的满足,友好的意愿,相似或相补的个性特征等,其中交往的方式与教师的工作作风,往往有相当大的影响。

[1] [2] [3]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