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改变现有师生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激励机制
- ·下一篇论文:浅谈中学生散文写作
创造性拓展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近几年来语文写作,不论是中招还是高招,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实际上就是给出材料让考生以材料内容为话题进行写作出现。。话题作文允许他们放开手脚展开联想,进行多方位的创造性拓展思维,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来。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地创造性拓展训练,增强其写作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
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设计具有广泛思维导向的材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拓展思维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所设计的习作训练应具有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价值,有利于孩子们灵活运用其知识和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提出个人独特的见解,为求异创新独辟溪径。
一、 文题概念拓宽的训练——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文题概念拓展得深刻与否是衡量作文成败的标尺。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运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避免片面性,真正做到全面分析、据事论理。教师精心设计“多概念”的作文题,能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去分析、理解并能抓住适合自己发挥的问题进行写作。如“树木·森林·气候”就是一道颇能引发和训练学生积极思维的话题作文文题由三个概念构成,启发学生认真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抓住了立意说理的关键。“树木”与“森林”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即事物量的关系;单株树木或少量树木不能影响气候,森林的形成会使气候变得更好。森林与气候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即量变引起了质变。树木、森林、气候不仅顺向影响,还逆向影响,即气候反过来也能更好地促使树木的生长和森林的形成。学生在推敲三者之间的关系中进行多项辨证思维而后得出结论,使他们在辨证思维中提高了分析能力。类似的作文训练如社会现象中“个人·集体·社会风气”等,把概念之间的关系弄清楚,问题也就明晰了。使学生用辩证法原则对此类文题进行变换角度去分析,写出的文章就会深刻而严谨。此类作文训练题“逆境与成功”、“吸收与给予”、“自卑·自信·自强”“水·土·植物”等。只要能正确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辨证思考,就会使学生拓宽思维,写出文采丰美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文章来。辨证思维是其他思维的基础,学生一旦具备了一定的辨证思维能力,析事论理的水平也会日趋提高。
二、对某一文题多角度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产生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 ,并导致新的理解、假设和结论。多角度作文训练关键在于积极诱发学生多思路、多方位、多层次、多结论地思考问题。例如对《滥竽充数》的认识可从多角度思考:除了南郭先生的自欺欺人蒙混过关外,从齐宣王的角度入题,可说明官僚主义、大锅饭的弊端;从齐缗王的角度可说明设立考核标准选拔人才辨别优劣的重要。
又如以“风”为话题,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狂风、龙卷风等,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阿谀奉承风、请客送礼风等,也可以联想到象风一样的流行时尚如姚明热、宋祖英热等,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
再如用《中山狼传》为话题来诱发学生发散思考,结果能得出许多新颖和深刻的观点。
东郭先生救了一只被追打的狼,狼得救后反而欲吃东郭先生,东郭先生悔恨不已……最后被一农夫口袋打死。学生就会从多角度联想到:①包庇罪犯,遗患匪潜。材料批评了东郭先生不辨真伪,被花言巧语所惑,险遭毒手;②东郭先生没有调查研究精神;③犯罪与犯错不能混为一谈。老树和老牛的判决是片面的;④乞怜的背后;⑤狼恩将仇报,死有余辜;⑥智慧终将战胜邪恶,农夫敢于坚持真理;⑦擦亮眼睛,认清是非,遇事要三思而后行;⑧面对邪恶,要坚持正义。┅┅经常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学生的发散点越多,文思越流畅。此类话题作文还有《介绍一种报纸》、《作弊与做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猪八戒照镜子》、《羡鱼与结网》等。
三、文题变通性训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吉尔福特提出求异思维具有多端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变通性是求异思维的核心。要求求异者随机应变、不受局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变通性文题要着眼于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跳出固有的框框,突破现成的结论和观点。设计变通性文题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①变换叙述:要求学生阅读某篇文章后,打乱原材料的条理顺序,按照自己不同于原文条理顺序的新设想,重新组织材料,然后叙述出来;②改变表达方式:学生阅读某一文字材料后,可要求他们运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重新表达原文的内容。如学完《涉江》后,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对《石壕吏》扩写;对《卖碳翁》续写等。求异,就是为了求新、求活、求真,有助于训练思维的求异能力,改善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变通性能力。
四、文题反意性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反意”,即从相反的方面认识事物,分析问题。例如对人物作出通常评价相反的分析;对成语、格言、警句、俗语反其道而行之;对人物的行动作出相反的想象等。这种反常构思,往往能出新创奇。如洪亮吉的《治平篇》,本来“治平”之世应为歌功颂德,而作者却从反面构思,议论社会长期安定,会引起人口的增加,生活困难,这种潜在危机值得忧虑。如对《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进行反向思考,用“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看法反衬曹刿的可贵精神。再如学完《孔乙己》后可启发学生根据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身份、地位、性格、想象写一篇“孔乙己中举以后”的文章。引导学生对“近墨者黑”、“开卷有益”进行逆向想象,写“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未必有益”的论文。设计能诱发学生逆向思维的作文题往往能摆脱学生思维定势,形成一种从反方向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写出新奇深刻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