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校本培训语文教师应做些什么
- ·下一篇论文: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知识与技能不是唯一的达成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和知识技能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过程比方法更重要。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
1.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教材是学习过程的中介,教学设计是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是一个动态预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理念为指导,关注学生。首先要挖掘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因为教材中设计的内容已经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间的关系。同时又要考虑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首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在充分发挥教材优势的基础上去开发教学资源。其次,要认真分析学情,关注每一个学生,设计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又要照顾滞后生;设计的活动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2.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创设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这样整个课堂就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创设学习情景要适时、适当,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又不冲淡学习的主题。第二,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既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要考虑问题的难度,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使探究成为有意义和价值的创造性劳动。 [pages_luzhuba]
3.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对学生由衷的赞美,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殷切的期望,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激发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不断努力。同时,注意过程评价,对学生的点滴成功,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把老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学习状态。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分析、推理、综合、交流等活动,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再此基础上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学到他们终身受用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法问题上老师要注意指导、引导、点拨和组织。
1.学生充分动手操作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间上”。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还处于直观感性认识上,更需要借助实物、图片、画面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调动多种感官,达到学习目的。如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数学“小明的一天”,老师准备了课件,并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形状不一的小闹钟或表。随着上课的铃声,课件开始播放:钟表店里,造型不一的钟表,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特写画面上的细长的秒针一刻不停的跑着……看着动态的画面,学生不停的发出惊叹:“哇!好多钟!真漂亮!”“那个钟跟我家墙上挂的一模一样”!接着老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拿出自己准备的小闹钟看一看、听一听、数一数、比一比,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同伴听。学生兴趣盎然,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了钟面上的秘密。 [pages_luzhuba]
2.把思考还给学生
数学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丰富而生动的思考过程;并且在思考、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如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执教“认识分数”一课时,他设计富有生活情趣、利于学生探究、引发学生思考的学习情景:小头爸爸到商场买床和沙发却忘了量尺寸,打电话给家里的大头儿子。大头儿子找不到尺子量,灵机一动,问爸爸戴领带没有,然后找到爸爸的另一条领带量家具。他先量床,正好两个领带长;可是量沙发时,他发现沙发不够一个领带长。他想了想,把领带对折量,一个多了,两个又不够。于是,他把领带再对折量,刚好是三个长。大头儿子兴奋的告诉爸爸,床是两个领带长,沙发……沙发……大头儿子犯难了。这时,华老师不失时机地抛出问题:“床是两个领带长,沙发是几个领带长呢?”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他改变了从二分之一切入分数的传统做法,给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与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人人参与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目的,使每个学生在大课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获得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为今后走进社会大合作奠定基础。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老师只有致力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才能有效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