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 ·下一篇论文:中学后进生成因及对策
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一,命题的分析与解读
所谓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中的“有效”,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有的人认为是“在教学中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要求。”还有的人认为是“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我个人认为有效无外乎有两层含义:一是效率,二是效果。而效率在字典上解释为“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的大小。”效果则是指“工作的成效和结果。”从这两层含义上来审视和考察我们的教学活动,我觉得才能真正体现出有效的真正意义。当然这也就产生了一个两难的命题:效率和效果能否兼顾?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那只能是理想状态。我个人认为在一节有限时间的课堂上要想同时兼顾效率和效果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认为应该把课堂分成两种模式来评价,即一种是注重效率的,一种是注重效果的。至于如何去操作则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内容来确定,我后面会用历史学科来具体分析。
另外,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往往会用两种不同的理念去要求我们的教育者。一种是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来要求教育者满足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以及人文需要。一种则是用高考视角来要求老师达到所谓的及格率、升学率和优秀率乃至于考试知识点的命中率等硬性指标。当然两者都无可厚非,只是要真正的做到两全其美却不是说说就行的,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教育者不断去努力和探索。在现阶段,我个人仍然认为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去审视和考察我们教育者的付出和努力,这也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和有的放矢。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者的价值所在。我曾经听过这样的两堂历史课,觉得很有启发。一堂是我带过的实习生上的“洋务运动”,他采用了“排演话剧的形式”来展现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的争论,又利用采访的模式来讲述了洋务运动的内容,最后让学生总结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整堂课活泼而热烈,妙趣横生,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说实在的和考试的知识要求还是有很大差距,教学效率也值得商榷。可是我还是认为这堂课很成功,虽然不能面面具到但却适合了非毕业年级学生的对人文学习、生活享受的需要,这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很高效的课堂。另外一堂课是一位高三毕业班老师讲的“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这位老师用45分钟的时间上完了我们一般教师需要两至三节才能上完的学习内容。她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声、光、电的视听冲击,图文材料的知识铺排,让这堂课紧凑而充实。当然她的教学效率无疑是非常高效的,也一定程度上针对了高考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但同时我看到了课堂上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某些忽略,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学生仍然是一群被动接受食物的“鸭子”,而教学效果也不见得会很好。可我还是要说,这堂课也是很成功的,因为它体现出了效率的真实含义,也对高考的要求做到了较好的阐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难能可贵的十全九美甚至于十全六美的话,难道不应该为之鼓掌喝彩吗?所以我认为,只要一堂课做到了两种理念中的任何一点,都应该是一堂好课,一堂有效的课,一堂值得鼓励的高效课堂。
[pages_luzhuba]二、命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操作性的思考和建议
明确了效率和效果的具体目标,我想我们就可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朝着这两方面去努力去探索,期望最终能达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至高境界。当然为了达到效率和效果的目标,有些方法和思路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的。我个人有些想法,愿意拿出来和大家商榷、共勉。我觉得不管是体现效率还是抓住效果,以下的几个方面都会对我们的教学活动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的。
1、教学语言的魅力
课堂要生动活泼,要紧凑高效,和教学语言的魅力是分不开的。有的老师语言严谨标准,字正腔圆,没有废话冗语,可谓一板一眼。有的老师语言色彩斑斓,海阔天空,收放自如,可谓意味深长。还有的老师方言俚语,浓妆淡抹,妙趣横生,可谓诙谐机智。所有的这些都有自己的长处,都会对教学效率和效果产生莫大的助益。但其中有一条原则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一定要有时代性和生活性。远离现实生活的语言说的再好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隔膜和生疏,不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贴近时代和生活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语言,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在这方面,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例如:为了培养鼓舞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曾多次引用了电视广告的术语(有所改造),如匹克运动鞋的广告“I can play” 改造成“I can study”,学生为之鼓舞。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行动时我引用了耐克公司的广告语“just do it!”。在表扬学生的进步和成就感时,我引用过电影《大话西游》中周星弛的经典名言“I 服了you !” 学生们释然而笑。在批评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我采用明星李纹说过的广告语“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在鼓励学生的优秀个性时我引用了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时我又多次引用孟德斯鸠的理论“遵守社会契约”。在要求学生尊重别人发言权时,我引用了伏尔泰的名句“我可以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无奈于学生课堂睡觉的现象时,我引用了流行网络术语“睡觉也是一种艺术,我无法阻挡你们追求艺术的美梦”来调侃。在让学生理解毛泽东醉心于马克思主义时我引用了学生们喜欢的现代语“fans(粉丝)”等等。。。。。。总之。我自己的体会是,只有教学语言有了时代性才和生活性,才可能真的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兴奋起来,也才能最大限度的服务于课堂的效率和效果。
[pages_luzhuba]2、教学方式的魅力
课堂要高效率和好效果,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如我前面所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我们如果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那麽老师的授课过程就可能会轻松自如,得心应手。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才能减负增效,不累不躁。具体的来说可能会老生常谈,但只要我们善于去创造和探索,我觉得会有很多体会和成就感的。例如我在上历史课的过程中就有些许心得。对于那些教育部要求的阅读课,我过去采用的是和必修课一样的讲述式方法,效果不明显。后来我采用了问题式方法后,自己有了足够的准备时间,学生也有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并且一些不重要的内容省略之后学生也觉得轻松了很多。甚至课堂上还可以留出一些多余的时间来复习和深化重点内容,一举两得,事半而功倍,自己也是感触良多。再例如对于一些内容较为繁杂的课文,我就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处理,既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又可以丰富和适当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视觉听觉上的享受。特别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添加一些学生喜欢的音乐和歌曲乃至视频,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引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学方式的功效在这时就显得格外的魅力四射。另外我在前面说到的那堂别开生面的“洋务运动”课,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某些条件允许的时候,我们如果敢于去探索,敢于去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教学方法的话,可能教学效率和效果会更加出彩和出色。所以有时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们去参与到讲课活动中来,让他们走上讲台,成为一堂课的主角,也许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这种方式我自己曾经多次实践过,特别是对那些有了一定知识基础的高三学生。当我上复习课的时候我就会拿出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分别让不同的学生来主讲一堂课,让他们自己当一回教师,锻炼学生自己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他们适应公众场合的应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技巧,甚至还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他们掌握一些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公众秩序的能力。效果非常的不错。当然,我个人始终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占老师教学活动的一小部分,而且对于高一高二学生来说还要慎用,毕竟他们掌握的知识很有限,并且各种综合素质还不成熟。如果轻率的把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活动转嫁在他们身上的话,可能会事得其反。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当然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并不反对探索和尝试,我还是主张应该适当的拿出一些课堂,搞一下所谓的情景教学、辩论教学、活动教学、影视教学、演讲教学甚至是室外参观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有益摸索和创新。这些教学方式无疑是我们常规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但一定要适当而行。毕竟这些方式的教学效率是有限的,并且会衍生很多复杂的问题,也许会一定程度的干扰到正常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