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 ·下一篇论文:中学后进生成因及对策
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3、教师综合素质的魅力
要达到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的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除了课堂上的表现之外,我觉得老师课外的铺垫和准备工作也非常重要。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我们在正式“表演”前应该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堂的效率和效果。我个人认为一位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pages_luzhuba](1)良好的外在形象。不容讳言,一个长相漂亮英俊的老师会更多的得到学生的喜爱和青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况且现在的学生中追星族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能最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追星”和“偶像”的心理需要,那麽我想你的课堂将会被笼罩上一种让人羡慕的神圣和庄严的光环,这绝对不是夸夸其谈的不实谬论。当然,这种先决条件是强求不来的。也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一个教师能够适当的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习惯的话,也会一定程度上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增色不少的。正如有位老师这样说到“他(她)一站在讲台上,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一个活脱脱的学科品牌代言人。”如果能对自己的学科起到代言的效果,谁还会拒绝呢?
(2)多才多艺的内涵。良好外在的形象固然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而深刻和丰富的内涵学识则更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与尊重。型靓为星,学高才是“师”。要想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一个老师除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广泛的学识和技能。我自己对这一点有着很深的体会。我记得有这样一件事对我触动不小。有一节自习课上,一个学生问了我一个英语问题,碰巧我的英语水平还不算太差,就现实的卖弄了两手。结果引起了全班学生的轰动,都说要对我刮目相看。我当时就很有些瓢瓢然了。之后每到历史课上遇到相关的英语知识时,我读出英文原著的那一刻,都会有一双双敬佩的眼哞对我投射来崇拜的眼光,那种时刻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还有当我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出生僻的课文时,学生甚至会用他们的语文老师来调侃。而每当我在球场上投出准确和漂亮的“三分球”时,球场外都会传来学生们兴奋的异口同声的赞叹--“帅!”。我自己的感受是:我的这些不值一提的小伎俩却在不经意间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增进了我和他们的了解,获得他们很大程度上的认同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助益不小。而有的时候,由于自身学识的某些局限,又会让自己多少感到尴尬和歉意,每当学生问我数学题目的时候,每当他们提问我的板书时,我都会感到抱歉和不好意思。甚至感觉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大的打了折扣。鉴于此,我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内涵,增强自己的学识和技能,以便于在课里课外能和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最终有效的服务于课堂教学。“学无不通,术有专攻。”这应该是我们为师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吧。
(3)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情操。教学要有效,课堂要高效,与为师者深厚的道德底蕴有着莫大的关系。只有这种底蕴作为铺垫和准备,老师才可能在课堂上令行禁止,收放自如,大开大阖。也才可能自己说到,学生做的到。自己教到,学生学得到。我觉得关于这些方面有些基本原则是其核心所在,即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带有色眼镜。对教学要严谨而饱含激情,不敷衍了事,精益求精。对生活要热情而充满信心,不颓废失望,唉声叹气。对道德修养要高山仰止,标高想远,一丝不苟。真正向着“德高望重”“师道尊严”的理想不断求索。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上梁不正下梁歪”,可见教师自身的心态和道德修养对学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以身作则,德高为范的至理名言也很好的诠释了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效果的另一重含义。四川一场大地震,让我们深刻的感受了到两种师德的伟大与渺小。潭千秋老师的死和“范跑跑”老师的生,在另一种层面昭示了生和死的轻如鸿毛,重如泰山。
[pages_luzhuba]我想这两种老师在课堂上的有效和无效,有益还是无果,是不言自明的。
(4)很好的理解整体教育与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与我们的教育对象有着很大联系。因此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我们的知识以及能力,是个很值得探讨的命题。我个人认为应该把学生分成三种类型来有针对的去辅导和感化。对于基础和能力好的学生,我们应该砥砺他们的优越感,提高他们过硬的心理素质。对于两方面都一般的学生,我们不妨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强化他们追求更高目标的理想和信心。而对于那些两方面都很差的所谓“问题生”,我们应该给于更多的关爱和人文关怀。特别是要淡化他们的自卑情结,树立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给他们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特长目标和人生理想,让他们感觉到我们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一个都没少”。我自己在现实的教学和教育过程种有一种固执的习惯,那就是更喜欢和问题生交朋友。也许内心深处我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普通生吧,我更能理解那些问题生心中的斗争与无耐,他们的无助和渴望。我喜欢赞赏他们个性与特别,喜欢触摸他们的痛苦和欢乐。我认为他们正因为是问题生所以才更需要老师的帮助。当然我觉得对他们的要求要区别于前面两个层次的学生,不能一概而论的拿整体教学的目标来规范他们的学习和习惯。对他们也许更应该因材施教。每每看到一个问题生的成功比起看到一个优秀生的成功更能让我感到幸福和成就感。我们的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上如果少了问题生的参与,那麽有效和高效就失去了它们本真的意义。所以我认为因材施教对象更多的应该针对那一群问题生。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我们的课堂和教学才能真正的有效和高效起来。
三、命题在理论上的补正
谈论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我们还必须从理论上进行理性回归和反思。这样才可能更好的在实践中进行创造与发展。根据大多数的理论来看,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的实现是基于教学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即学生、教师和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又是其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课程资源在一般的理论中包括硬性资源(教材、教师数量、教学设施等)和软性资源(教师和学生的素质以及相互关系)。(参考:高慎英和刘良华合著的《有效教学论》)对教师而言,我们能够有效创造与发展的是其中的硬性资源的教材和软性资源。正如论者所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对于师生关系,我个人理解应该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改变学生。”
另外,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对于有效教学在理论上的探讨也对应该对我们有很大启发。现摘录一些他的观点。他在《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些许断想》一文中提到,常态课要显现三性:1、有效性的基础性(指知识信息的丰富、清晰、结构特征)2、有效性的思维性(指认识过程的质疑、诱导、释惑特征)3、有效性的知本性(指能力转化的迁移、裂变、知新特征)。他同时提到教师要达到这三性必须做到三项要件:在勘砺中拓展资源(我理解为重组和增删教材);在体悟中企化创意(我理解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运用中反璞归真(我理解为对知识要联系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