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12*.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 ·下一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一、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三、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四、 课时划分:两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夜书所见》,会认写“促”和“深”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怀秋意,思乡念旧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怀秋意,思乡念旧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感怀秋意,思乡念旧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读单元导语导入第三单元的学习:同学们,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欢乐。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走进秋天,到课文中去感受她的美好和快乐。
2.课件出示第9课课本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的内容。
3.师导入: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秋风萧瑟的夜晚,有一位叫叶绍翁的诗人,把自己所见到的秋天的景色写了下来。我们现在就一起去看看他写了什么吧。
4.板书课题:夜书所见。(课件链接了诗人的简介,可根据具体情况相机使用)
5.释题: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6.师:作者是怎么描写他所看到的景物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吧。
【设计意图】由课本图片导入,直观明了,自然过渡到对题目的理解,进而进行古诗内容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读古诗,师相机正音。
3.学习生字“促”和“深”。
(1)师板书“促”和“深”字。
(2)请学生拼读并组词。(师强调“促”是平舌音,“深”是翘舌音)
(3)观察并说说写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4)师范写,生“书空”,再在练习本上练写,师巡视指导。
4.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5.全班齐读古诗,男女赛读。
【设计意图】生字的学习要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诗中这两个生字对学生来说并不存在难点,因此无需过多讲解,能落实书写美观、正确即可。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师:同学们读了古诗,对古诗的内容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学生说一说,相机了解学生的学情)
2.师:当我们在古诗的字词理解方面碰到问题的时候,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解决。(请学生说一说,师再小结: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还可在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等待老师上课的解答。)
3.师:我想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在古诗的下面,就有对古诗字词的注释,什么是注释呢?(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再课件出示,补充说明:注释是针对某些难理解的词语的解释,我们在理解古诗的时候,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但也不要生搬硬套,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现在我们就看看借助注释,能不能把古诗弄懂。
(2)课件逐句出示古诗,生读诗句,再结合注释说说自己的理解,有不懂的地方,可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讨论解决,在学生对诗句有整体把握的基础,师通过课件出示整句古诗的解释,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理解。
【设计意图】对古诗诗意的理解,要先放手让学生去质疑,并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这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最后在对古诗的解释上,要力求整体把握,不做字字对译。
① 课件出示第一行诗句(理解“萧萧”的意思),引导后出示整句解释: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② 课件出示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指导理解后出示解释: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③ 齐读前两句诗,师引导感悟:是啊,秋风萧瑟,在这样一个孤独冷寂的夜晚,诗人看着秋天的梧桐树,想到自己远离了家乡,心里会是多么的孤单。带着这样的体会,你会怎么读这两句诗。(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思乡之情,对于家乡意识并不强烈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很难感同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体会,但也不要太过矫情,学生能理解并读出诗句所应有的节奏即可。
④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课件出示诗句,理解意思,重点体会“知”的意思:料想,猜想)
诗句解释: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⑤为什么看到灯火就能猜到有小孩在捉蟋蟀呢?
师:或许,作者小的时候就是这样举着灯笼和伙伴一起去玩的吧。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不仅想到了家乡,还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把这两句诗朗读一遍。(生齐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课文的插图,容易让学生误解为诗人看到的就是两个儿童在挑动促织,但实际上诗人只是看到了篱笆下的一盏灯火进而猜想到童年玩耍的情景,因此,对“知”字的把握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3)师:带着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把古诗朗读一遍吧。(生配乐朗读古诗)
(4)小结提升,领悟诗情。
请学生说说自己读完古诗的感受,师再课件出示,进行小结:古诗写的是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