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师应如何把握“教”的尺度
- ·下一篇论文:数学教学应该重视让学生反思
例谈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例谈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横栏镇第二小学 罗润群
[摘要]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文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方面论述了如何引导学生主观参与数学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堂 激发 促进 激励 主动 参与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减负增效应该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而课堂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阵地。因此减负增效要从我们的数学课堂开始,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核心。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学生学习的痕迹才会深刻,课堂效率才有保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上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制造悬念激发探究热情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疑问,制造悬念,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上册《可能性》一课时,我大胆地改变教材的安排,设计了一个摸球游戏把教材中的两个“试一试”串联起来。在很快学习完例1后,我利用课件呈现:一个空小桶,并问学生“如果要从这个小桶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算男生赢,摸到绿球算女生赢,合理吗?”一开始有个别学生受例1影响,误以为桶里放一个红球一个绿球,所以认为是合理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提出反对:桶里都没有球,不能确定。于是,我让课件的小桶里出现三个绿球。学生一致认为不合理,因为肯定摸到绿球,不可能摸到红球,女生一定赢,男生一定输。我顺势设计悬念:那你们认为怎么放球才公平合理呢?这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我让学生想好了再与同学交流。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有的学生还在练习本上了记录。一会儿,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学生说放一个红球再放一个绿球就公平了,摸到红球和绿球的可能性都是1/2;有的学生说放2个红球2个绿,也公平,它们的可能性也是1/2……后来有学生说只要放的红球和绿球个数相等时,游戏就公平合理了。我立马又设置疑问:(课件小桶里出现一红、一绿、一黄三个球)这样放可以吗?学生先是犹豫了一下,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学生越学兴趣越浓了。此时,我再来设计一个悬念:现在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先前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的大小一样吗?学生带着问题仔细地思索起来。
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探究空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感悟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体验同样是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由于放球的个数不同,可能性的大小也在发生变化。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身心愈悦,思维开阔。
二、制造认知冲突促进探究
认知冲突能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适当地为学生制造一些认知冲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心理需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并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时,总有一些学生学习了几节课后对于先约分再相乘还是不能较好地掌握,这些学生往往是相乘了再约分,因而计算又慢又容易出错。我曾那么认为:这有可能与课本所配套的计算练习比较简单有关,相乘后约分也不十分难,因为教材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教学这个单元的内容时,先安排了310 ×3=3x310 =910 ,对于那部分学生来说是先入为主了。后来我更多地意识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产生较为强烈的心理需要。因此,今学期我在教学这个单元的第一个课时,教学完例题5×310 的两种计算方法后,在让学生完成对应的练一练时,我有意识地把其中的两个算式改为48×138 和44×1511 来刺激学生的认知冲突,,并用醒目的彩笔注上“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好呢?”如果学生还是用先乘再约分的方法来计算,显然感觉到比较麻烦了,从而迫使自己另辟蹊径,那样先约分再相乘就成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亲身经历了先约分再相乘的过程,体验了约分后再乘的简便,在后面的练习中,都自觉地使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大大地提高了计算的效率。
又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二课时,由于直观原故,学生对画图法进行“假设”特别感兴趣,一开始较多学生对列表假设有一定的抵触心理。然而,画图假设多是适合数据较少时使用,列表假设则适用范围广,我认为这两种“假设”策略的使用价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都要让学生感受到的,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列表假设的解题思路,并最好能有效地进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学生感受了用画图假设的思路来解决问题,并做了相应的巩固练习后,我问学生:如果鸡和兔一共有50只或更多只,你们还用画图假设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吗?为什么呢?这样学生明白到画图假设有一定的局限性了。那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这样一来,就促使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消除对列表假设策略的抵触心理,然后我让学生去看课本中例题的表格,用心领悟表格的制作,如栏目的安排,怎么计算等等,然后重点与学生一起来研究如何调整数据和检验问题。再通过两道练习题的尝试,绝大部分的学生觉得列表假设也很容易,很方便了。
在数学课堂中适时适度地为学生制造一些认知冲突,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设计不同练习激励参与
有效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十分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