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语文论文

书法课中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7-29 10:05:18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书法课中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
小榄丰华学校 周献艺
教育家第斯多慧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书法课堂中学生常会围绕新的字仔细观察、不断思考,从教师的提问中受到激励与鼓舞。可是,对生活缺乏体验的课堂常常会使我们遇到冷场的情况。面对广泛的课堂内容,要让书法课的课堂更加活跃,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教师问题的设计起到关键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问题可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被问的对象需要回答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意见,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没有固定的、单一的答案。如:你觉得曹全碑怎样?答案因人而异、见仁见智,学生想到什么就可以回答什么,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与老师展开对话,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个人看法。而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比较,学生不需要有意见或看法,答案只能是肯定或否定。如“王”字最后一横是什么形状?你喜欢《兰亭序》吗?学生的答案基本是客观的。开放性的问题需要问答双方的沟通,进一步的探索与交流,就如积极的交流活动一样。而封闭性的问题则是绝断式的交流,不需要过多的探讨分析。小学书法课上孩子需要通过课堂的交流探讨,从课外挖掘的素材回归到课堂上,在分析思考与交流判断中不断提升个人的认识,活跃自己的思维能力,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仅仅停留在“这样写对不对?”“这一撇写得够不够好”。而是“面对这种结构我们该怎么写?你觉得运用什么笔法最恰当?像吗?说说你的感受?”只有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景,运用富有启发性的开放式问题,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下面我就个人的一些实践所得谈一谈如何在课堂上设计开放性问题。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起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师生关系的构建在课堂中应是平等的,只有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与碰撞。爱默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是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起点。如我在教学《折的写法》中针对学生草率书写成只有一种横折的写法进行提问:如果横折只有一种写法,你觉得那种好看?现在“君”字里面有两种不同的横折的写法,你觉得怎样?为什么书法家不把它写成一样呢?问题一出,由己及人,设身处地地进行交流,升华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便水到渠成了。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的关键在于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小学生的阅历比较短,接触的事物还在量的积累中,现实的情况决定了孩子们对生活中缺乏的经历难以做出回应,更不用说判断与分析。所以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问题设计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备课时教师应该以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原则;设计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在常规的课堂上,太简单的问题学生甚至不予理睬;但问题也不可以太专业,导致学生想回答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要因材施教,不要把教材当成教学的唯一的资料,教师可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根据教学目标对素材进行设计、加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终设计出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如在教学第三课《菊韵》时,我曾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同学们,你们都去过龙山公园看过我们小榄镇远近闻名的菊展吗?(学生都说:去过。)那你看见过展览里面有关描写菊花诗的书法作品吧?(大部分说:看过。)能说说你看到了谁的作品?你觉得他的作品写得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生活的经历在此时向我呈现了个体不同的知识水平了。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的突破口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上
兴趣是教学潜在的诱发器,是点燃课堂的法宝。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积极引导的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小学书法课中,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能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地介绍,不感兴趣的他会心不在焉、不以为然。因此设计的开放性问题要在学生的兴趣上找突破。同样是针对《不同横画的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讨论的话题涉及孩子手指的长短变化总比笔杆的长短变化更形象,更感兴趣的。
四、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的最终目标要殊途同归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阔,他们自身的知识也在不断地增加,面对开放式的问题解答,“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视野的开阔、想法的差别、经历的不同,学生解答不一,个人在脑中产生的疑问也不一样,五花八门的问题,刁钻古怪的想法,总会令人防不胜防,甚至无法下台,课堂的目标不仅偏离,更会导致课堂的支离破碎、无法控制。设计开放性问题要善于发现,一旦发现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应紧紧地抓住,深挖下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会变成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横的变化》中教学两种长横时,讨论笔画的收笔形状。讲授短横的收笔形状时,也让孩子讨论“它们收笔的形状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写的时候要把握什么技巧?”最后总结时,都汇聚到一点:收笔的动作不一样,最后笔画的形状都不一样。谁来举一个其他笔画的例子来介绍一下。这就是殊途同归、点睛之处。
教学是不断学习、不断修正、不断进步的过程,以上是我平时教学的点滴收获。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