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

文学论文:安娜与爱玛形象比较研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16 16:06:45

托尔斯泰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时刻关心良心净化,用一生饯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和18 世纪大部分思想家一样,他坚信世界具有自己稳固的结构和固定的道德基础。”虽然他对俄国政治不抱任何希望,对腐败堕落的社会进行尖锐的讽刺,但他知道自己从骨子里“身上烙有祖先的烙印”。他强调秩序、传统和权威,传统观念的根基是任何人都无法动摇的。他坚信妇女的贞洁。因此,安娜的结局是一开始就注定的。

这部小说在写作过程中几经变化,但某些情节是始终不变的。女主人公都是卧轨而死。当安娜在迎面而来的车轮前畏缩时,一种“巨大和无情的东西”把她拉了下去,这几个字是托尔斯泰定稿时加上去的,死的想法始终没有变。初稿中,“安娜”放荡自私,修改中越来越美丽,与众不同。但托尔斯泰始终无法忘记她毁了家庭,背叛丈夫和儿子,他坚信安娜道德有罪,这种罪恶使安娜唯一的出路只有死。

《包法利夫人》从一八五一年开始写作,一八五七年问世,故事背景放在七月王朝,但更主要是展示了第二帝国时期的画面。如果说斯丹达尔的《红与黑》真实地描绘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气氛,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深刻地反映了法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在社会生活中引起的巨大变化,那么福楼拜所刻画的,便是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社会风貌。也许不能说福楼拜从宏观上把握住了整个时代,但他无疑抓住了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法国资产阶级引以自豪的英雄年代过去了,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风暴也已平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的时代。目光深邃的思想家、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在生活中奋力拼搏的斗士,仿佛都一齐销声匿迹,而今活动在生活舞台上的,只剩下一群群资产阶级的庸夫俗子,浪漫主义激情已成过去,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恶浊鄙俗的现实社会是激发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的最大动力,用以揭示浪漫主义的追求和庸俗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pages_luzhuba]

爱玛这一形象也是福楼拜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小人物,德拉马尔是一个实习医生,他的妻子苔尔芬爱看小说,追求奢侈浮华的生活。苔尔芬先后成为两个人的情人,与情人过着浪荡的生活,她借高利贷,最终被情人抛弃,她无路可走,只好服毒自尽。“有一次,福楼拜的一位朋友来探望他。敲门许久,都不见有人来开门。于是,朋友推门上楼,见福楼拜正坐在地板上痛苦,泪如泉涌,朋友来到身边也未理睬。他问福楼拜怎么了?为何如此悲伤?福楼拜指着桌子上一叠厚厚的手稿说道:“是我的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说:“你为什么不把她写活呢?”福楼拜说:“生活把她折腾到这种地步,爱玛没法再活下去了!”福楼拜就是这样按照生活的逻辑和深厚的感情来塑造作品的人物形象的。”福楼拜将自已对生活的感悟、分析、融会到爱玛形象中,他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本身就象征了对庸俗的资产阶级世界的极度失望。也反映了当时法国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化意识形态。

三、文学与文化

“文学活动是一种文化建构活动,总是以不同形态体现着建构一种文化的精神。”古往今来的一切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在为人们提供多种形态的人生图象,并希望人们将其与自己的经验世界相较,从中悟出“应该是”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这些不同的人生图象,虽是作家个人创造的,却寓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价值,即文化精神。

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标志,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如《安娜•卡列尼娜》与《包法利夫人》能够在读者心灵造成对人类自身的深刻体验,去有意识地反思生活,自觉寻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体验愈深刻,愈能在人性的深层中有独特的发现,这种发现会促使主体获得自由和解放,真正实现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

俄罗斯的道德与法国的浪漫主义和追求自由,各自代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前者是古老的,平和宁静,也是因循守旧的文化心理的体现;后者是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文化精神的反映。前者以建立和维护既有秩序为目的,但阻碍充满活力的生命,压抑个性;后者以个性张扬,创新为目的,但有碍精神的提升。文学作品是文化的缩影,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分别通过塑造安娜与爱玛两个人物形象来映射出俄国和法国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反映。当时法国比俄国资产阶级发展的更完善,俄国是建立在旧基础上的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一系列观念产生的资产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占优势,所以从社会文化背景来讲,安娜的女性觉醒意识会比爱玛来的更深刻。如何正确认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很值得探讨和深思。

注释:

参考文献:

[1](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文中与原著相关的引文均出于此。

[2]李健吾.福楼拜评传

­­.长沙:湖南文学出版社,1980。

[3](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文中与原著相关的引文均出于此。

[4]陈应祥,傅希春.外国文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奥)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A].弗洛伊德论美文选[C].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6]福楼拜.与高莱夫人书[A].福楼拜评传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7]雷成德.人类艺术的瑰宝——《安娜•卡列尼娜》[A].托尔斯泰作品研究[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责任编辑:翟新菊】

注:文化局管航姐女儿万晓暄临近上轿现扎耳眼,毕业论文周五上交,周三开始着急,碍于大姐面子,草就此文。本意想写安娜与斯嘉丽,展现俄美保守与自由的差异,奈何此文题目为小魔女已经上报之题目,杂乱无章中勉强堆砌,思之哑然一笑,现代大学生不过尔尔。

上一页  [1] [2] [3] [4]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