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

浅谈中专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16 16:06:45

    其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如果对已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不加以正确引导,不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患,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对和谐社会构建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再次,这是社会平安稳定的需要。中专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隐患较多的一个群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稳定和平安是第一要务,离开了稳定和平安,经济发展便失去保障,和谐文明便失去了基础。中专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增强每个中专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合作能力、做人能力,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纠正他们偏向的情感、价值观以及心理,稳定他们的就业行为,指导他们正确的进行人生角色定位,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安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四、明确中专学校适应性教育基本内容。

  “适应”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以使个体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人生来就有自发地适应环境的本能,同时蕴含着逐步适应复杂环境的潜能。这里所说的适应性教育,是指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让中专生能够适应学校的管理、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变化的社会。

    1、 自我认知教育

    人要适应环境,首先要熟悉自我、认知自我,建立自我意识,对自我准确定位。要教育中专生客观地自我评价,既要看到优点,又要明白缺点,自尊而不自傲,自强而不逞能,自信而不自负。然后要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注意扬长避短,有意识地培植自己的闪光点,积累自信和发展的资本。要正视缺点,孔子说:“知不足而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总之,要有自知之明,这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2、心理适应性教育。

    心理往往影响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对人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心理层面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青年时期,人的心理素质尚不稳定,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塑造学生的心理,就是要输入理性,增强个人定力,培养学生心理的稳重性。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就是心理素质的较高境界。 

[pages_luzhuba]

    3、身体适应性教育。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显然难以适应快节奏高负荷的现代社会。很多学生出去就业后发出感慨:身体吃不消。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求知学习技能培训需要硬朗的身体,当工人跑推销搞管理需要强健的体魄。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每天安排充足的锻炼时间,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情感适应性教育。

    中专生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向善的思想倾向。但是在自我意识的主使下,有不少学生情感不稳定,很脆弱,好宣泄,易冲动,意气用事,不顾及后果。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多与学生交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更多的实质性东西,有的放矢,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培养健康的情感,就是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让善的元素融入思想,让博爱宽容的意识主导行为,以实现个人和周围环境的和谐。

    5、行为适应性教育。

    行为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性上。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如果把社会环境抽象为一个系统来看,这个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包含了许多社会要素,如纪律、制度、道德、法律、习俗等。这个系统的主要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单元组成。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学校。培养行为的适应性,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入乡随俗”的观念,要学会改变自我,调整自我生存状态。这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的生存之道。萧伯纳说:“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蒙田说:“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pages_luzhuba]

    五、实施适应性教育的基本举措

    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而且艰巨的工作,急于求成则会适得其反。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长期抗战,耐心细致工作的准备。结合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思想教育促转变。

    思想教育是德育工作的灵魂,思想通则行为通。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学生观念的转变。要让学生认识到中专生活的实质,对生活方式和内容的巨大转变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老师还要适时地做好安抚和引导工作。对表现出明显不适症的学生重点跟踪疏导。充分发挥班级宣传栏、主题晚讲以及班会活动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适应能力的大讨论,使学生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懂得学会适应就是学会生存的道理。

    2、完善制度保落实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制定出切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阶段性培养目标,配套完善的考核考评制度,确保学生学有所成,习有所得。艺高走天下,艺短寸步难。过硬的知识技能本身就是最强的适应力。因此,学校要从教学教研入手,强化校本教研,有针对性地定内容定形式定方法。首先,管好老师的教,把好课堂教学关,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因中专生基础太差,学习能力欠缺,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简,同时要努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让多数学生听得懂,学的着。其次,要把好实训关。实训最讲究实用性。必须注意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中专生普遍对动手操作有较高的兴趣,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性,安排充足的实训课,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技能。最后,规范考核制度。既考老师又考学生,对老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应以硬指标来考核,奖优罚劣;对学生也应引进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优化考核指标,突出激励机制,慎用惩罚措施,既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要保护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