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大数的巧写
- ·下一篇论文:把握好讲课技巧,展示好教态形象
阅读教学应为写而备
阅读教学应为写而备
案例1:在一次观摩四年级选读课文《迷人的张家界》时,很多老师仅限于让学生体会张家界景色的迷人,将通过理解词句,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景色作为自己的整篇课文的目标定位。
回想近年来,在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观摩课上,常见到这种现象:在通读全文后,教师就直扑词句的品析,不惜在词句的理解上做“文本细读”。整本书下来,每篇课文只为理解字词、朗读、背诵课文而上,写作是园地训练里的事情。这样,不禁要问,阅读教学的学段特点体现在哪里?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空洞,不能把意思写具体,写生动,其实个人认为这些与我们中年级的段落学习与应用不扎实有直接关系。
那么,教师该怎样从由很多段落组成的文章中,选择适宜的段落作为落脚点进行教学呢?
案例2:同样以《迷人的张家界》为例。我在上这课之前,让学生先自己写一段介绍江郎山美景的作文。然后在上课时优美字词或句子只占整节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特别是这种选读课文更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指导理解),剩下三分之二的时间我都在引导学生注意这种写景文章中段落和谋篇布局的结构特点。比如,其中第二段的总分结构,整篇课文的总分总的结构,第三段的过渡段等等都是很好的写作指导的素材。然后,我找到一些江郎山的图片,又让学生将这些写作思路与自己原来的作文进行结合,再一次修改自己的作文。那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案例3: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让学生找了很多圆明园内美景和文物的介绍,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现在你漫步在这样的美景中(师配乐介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满眼看到的尽是景色的极致,文物的珍贵,中国的富饶与华丽。这一切刚刚讲完,我马上课件出示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的视频资料。接下来,就请你写一写你此时的心情。
有学生这样写道:可怕啊!痛恨哪!我不禁要问,当时的政府在干什么,在干什么,你们在干什么?当时的人们在干什么?国耻绝不能忘,我绝对不会像他们那样,任由中国挨打。我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倾自己所能使中国富强,是中国不再受欺凌!……
所以个人认为,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中、高年级的课文大都可以作为作文教学的着眼点与训练点。关键看老师在文本解读的时候,要找准本课是在遣词造句的描写上,还是在谋局部篇的结构上,亦或是在其他方面有值得我们学以致用的地方,然后抓住这一部分内容着重分析,再多进行小练笔,相信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不小的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