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西北地区课程改革实验遇到的难题及其解决思路
- ·下一篇论文:教育的学术传统与教育研究
提升青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思考
(二)转变青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随着发展观的转变,青藏地区基础教育要建立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发展观,把课程与教学改革放在首位,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由于历史的原因,青藏地区基础教育多年来一直以扩张型、外延式的发展作为主要模式,这对于1949年时文盲人口达%95的藏族来说,这是一条必须选择的道路,也是一条合理的选择。随着“两基”攻坚目标的基本实现,此时,民族义务教育的发展进入到新的模式,要求从以往一味追求数量、效率的发展模式转向数量、效率与质量并重,以质量为前导的发展模式。何谓高质量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学者指出,高质量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应基于当代社会、科技,关注民族文化和学生需求,核心体现在对民族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上。要做到这一点,涉及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青藏地区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与教学是决定学校质量的核心要素,对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来说,更是如此。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为青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意味着学校及地方将拥有较充分的课程决策权力,也为青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造了宽松有利的氛围。积极调整青藏地区基础教育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及管理体制,切实关注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青藏地区基础教育以追求高质量为导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价值选择。为此,依照有关学者的建议,通过设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区,调整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政策来切实建立有青藏地区特色、质量较高的教学保障体系。
高质量的青藏地区基础教育的目标的达成,要求切实关注民族地区的课堂生活。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时空。青藏地区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因而其课堂生活也必然有其特殊性。深入研究在这里的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是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所必不可少的。尽管课堂中所发生的事件多是很微妙的,但其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却是不能低估的。
(三)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全面提高青藏地区民族人口素质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教育发展史表明,一个民族的素质能否得以普遍提高,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全面准确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古典文科主义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掌握人类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遗产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它是每个人得以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滋养,另一方面,它是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为民族地区教育提供条件和机会,是人全面发展所必须的条件。与此同时,还应看到,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有限,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高的生活水平的双重作用,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不可或免地被打上一定的功利色彩,如被赋予能够带来或者实现一定经济目的的实现的功能。曾经发生在青藏牧区的“读了几天书,就变成了文化人,毕业后连羊都不会放”的现象,就是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功利性要求。对此,不能简单地置之于不顾,而应以积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审视它。但现代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并不是截然的对立关系,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经济发展有内在联系的领域,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卓有成效地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实现“三教统筹”、“农科教协调发展”是推动青藏地区的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