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世界,让我给你命名——童诗教学之综合课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7-16 08:08:22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师:世界,我给你命名。同学们会发现世界真的很美妙,真的很精彩。
(出示教师作品投影,要求齐读:生活,幸福的源泉/诗歌,人生的支柱/唱吧,唱起歌的汉语/让我们的日子阳光灿烂/让我们的生活春暖花开/让诗歌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
师:让我们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富有诗意的生活吧!课后——不,从现在开始,就用“诗意的眼光”,去发现、去感悟、去创造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前的美妙的世界。
(布置作业:诗歌自助餐,请你选一款享用:下列事物可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重新命名?1、童年多彩的生活;2、秋天灿烂的景色;3、家里各种情景;4、书籍的陶冶启迪;5、校园的美好生活;6、阳光的多重含义)

评析:在收束阶段,教师以典雅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去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用理想的形象和真诚的情感敲击学生的心扉,用饱含智慧的哲理塑造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作为世界主人翁的情感意蕴。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总评】

新诗进课堂与给事物重新命名
随着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教育界、文学界有识之士热情呼唤“诗教”的回归。我国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日益感到文学教育特别是诗歌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新诗进课堂”实验率先以新诗作为楔子,让诗教给学生以诗性奠基,给课堂以诗意享受,给语文以诗境点睛,让学生从小受到诗意文化的熏陶,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美、汉语美、心灵美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这种探索无疑具有创新性和现实性。《世界,我给你命名》一课,就是在实验宗旨的指导下完成的一堂具有探索意义的语文课,它在设计语文学习“场”,灵活安排“序”,巧妙选用“法”等方面给了我们语文教学有益的启示。

一、精心设计“场”,教学注重形象性,增强可感性。
何谓“场”,这里的“场”,指的是教学环境、课堂环境(氛围),是一种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某种学习动机或需要的课堂教学环境。古希腊文中,诗歌的本义就是给事物重新命名。怎么让学生把握其内涵,怎么让他们学会给世界命名。教师没有在抽象的名词概念上纠缠,而是在情境设置、学习氛围上做文章。首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诗歌智慧潜能和创新能力,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把玩、探索、研究,允许学生充分表现,相互交流,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张扬个性,使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尝试,把学生心灵深处的诗意挖掘出来,转化为创新行动。其次,利用解名、实物、实例等一切形象化手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变得可触可摸,学习新诗就是学习生活,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这种浓浓的诗歌教学情绪场伴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逐步展开,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的主体位置,那么他们也就体验到探索和成功的快乐。

二、灵活安排“序”,教学注重过程性,增强体验性。
“序”是教学过程的程序安排。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实践——理论——实践”不断循环深入的过程,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激发诗情——启迪诗思——感知诗意——积淀诗语”四个阶段组成。分辨事物与名称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的重点训练内容,教师十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尽量让学生分辨自己熟悉的“师名、生名、名人名”,然后分辨实实在在的事物,由此尽量激发学生的想像与联想,接着呈现实例给学生以理性启迪。经过这么一番由实到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说到读,由读到写的逐步迁移,学生不仅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更主要的是在体验的过程中增强了作为世界主人翁的自豪感、使命感。既遵循的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形象感受——形象思维——形象表达”的诗歌教学基本规律,使新诗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三、巧妙选用“法”,注重综合性,增强艺术性。
“法”是“场”、“序”的溶合剂。诗歌的语言是意像语言,意像是具体化的感觉和情思。意像语言除了具有直觉性、表现性、超越性、偶然性等特点外,更主要的是它还有隐喻的意义,注重意会,讲究神韵,侧重感受和体验。这就决定了新诗的习得离不开感性的体验,也离不开理性的启迪。“新诗进课堂”实验在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艺术表达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实验教师创造性地把音乐、美术、戏剧、美育、语言等内容融入新诗教学,让闪客动画、CAI课件,闪客实验电影等现代科技为新诗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创造了“换位学诗”、“复调学诗”、“词语式学诗”、“名画题诗”和“即兴性写诗”等多种方法,通过幻灯演示、竞技活动、师生表演等教学手段将生活情景直接或功能性地形象地引入课堂,通过教师散文化、诗歌化的语言描述、学生闭眼静思默想等多种形式,把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或听觉形象,以多信道的立体表达,全方位的艺术诉诸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使新诗教学成为一种可听、可视、可触的表现手段高度综合的艺术。这节课体现了该实验的探索成果。
总之,从这节课可以看出,给事物重新命名,对启迪诗思、涵养诗情、积淀诗语、提高学生观察、判断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新诗进课堂”是发展青少年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管道。它让学生走进新诗世界、走进新诗心灵,与世界共脉搏、与自然共呼吸,在诗歌的世界里汲取美和生活的营养,这样他们自然也就走进了语文。

本课由叶才生 谢荣斌老师执教
(原载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建设》2005年第四期)


【教学反思】

为万物重新命名
在古希腊文中,诗的本义就是给世界万物命名。同样一句话,往往有很多说法。一般的说法,写出普通的文章,而特殊的说法,却可以写成诗。
同样的一个物体,为了语言有新鲜感,就不宜用过去的习惯方式了。例如《天地之间的人》中,“天地之大,要么作为我们的食盘,/要么作为我们娱乐的广场”,通过夸张,天地被命名为食盘与广场,新鲜而恰当,充分体现人类对大自然控制与利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