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用真诚打开孩子的巧嘴巴,展现交际魅力
- ·下一篇论文:让识字教学不再枯燥
让“点拨”为课堂“推波助澜”
让“点拨”为课堂“推波助澜”
——浅谈点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朱熹在《朱子类语》中所阐述的“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究索,某只是做个引路的人。”此言道出了课堂点拨的重要性。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故障,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我们都知道,解决好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是一节课乃至一篇课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就一篇课文而言,抓住关键,相机引导,适时点拨,运用恰当的方法就会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对话受阻时点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全新的理念之一。它认为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且通过积极、有效的对话,实现情感、认识的交流。这种对话与交流很显然是“对”而有益的, 但由于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 他们往往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涵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 使对话受到阻碍。此时,有效地点拨诱导就成为必要。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一自然段,我首选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交流对话体验。学生有说“小村庄很美”的,有说“小村庄空气清新”的,有说“小村庄河水清澈见底”的……而第一自然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一个美丽的村庄,并以此为基础与最后小村庄被洪水毁灭进行对比,说明大量砍伐给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但学生读书以后认识模糊,只说了几个空洞的词,语言表达是苍白的,生生、生本对话后的理解体验是肤浅的。此时,点拨时机已经成熟。我就这样点拨:“会读书的同学,透过文本的重要词语,就能看到小村庄原先那美丽的景色,请你试试看。”在学生与文本再次对话后交流:“谁能告诉老师,你从文中的哪个词看到了什么? ”这样我依据文本特点,让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展开想象,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双向沟通,同时为后文小村庄的毁灭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作铺垫。
二、质疑生成时点拨
学贵有疑。明人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课堂的生成,我尤为重视,因为这是学生思维的绽放,也是积极主动探究的结果,往往能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的点拨就俨然起到排疑解难的作用。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时,我先让学生感受课文 内容,了解陶罐与铁罐的对话过程以及各自的特点。通过指导朗读陶罐与铁罐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到铁罐对陶罐的傲慢与轻蔑,并通过学习这则寓言懂得“要正视自己”、“尊重别人”、“不要嘲笑别人”……的道理,一般来说到此一节课的内容就算结束了。当我正要归纳小结结束本课时,一生突然冒出一句:“老师,难道铁罐就没优点吗?”我一听,转念一想,觉得他问得很有道理,何不把他的疑问作为一个诱导,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呢?于是我话锋一转:“你真会思考!那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换个角度想一想:铁罐有什么优点? 陶罐有什么缺点?这样的一转可谓一举数得:一来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多角度思维,明白了铁罐虽然坚固,但是外表一般;陶罐虽然美观,但是易碎。二来学生真正弄懂弄透了寓言的道理。承接于此,我让学生自己重编《铁罐和陶罐》的寓言并表演出来。这样,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又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后来,学生还讲了“黑猫和白猫”的故事,我帮忙提炼出“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寓意。可见,教师把握学生的质疑、课堂的生成,并适时点拨非常重要。
三、探究受困时点拨
探究性学习主要以问题探究为主。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增强问题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但是,当问题深、难、宽时,探究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 就会不完全,就会卡壳。此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资料,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推动探究的过程, 获取问题的结论。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在学生探究小彼得读着妈妈给他的账单时,为什么感到羞愧万分时,学生有的说“因为妈妈的账单上都是0芬尼,而小彼得总共要了60芬尼”, 有的说“妈妈不需要小彼得的报酬”等等, 学生的探究总是在“做事要不要报酬”上兜圈圈,始终没有探究出小彼得感到羞愧万分的根本原因是“妈妈的爱是无价的、无私的,妈妈只是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一味地付出,不求任何报酬”。此时,我这样点拨:“既然是账单,肯定有具体款项数目的,但妈妈的‘0芬尼’账单目的是想让小彼得明白什么?相比小彼得的款项,妈妈付出得多吗?为什么只要‘0芬尼’?”这样,在我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更重要的是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解读出误时点拨
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照搬教参“定论”、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师、生、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披文入情”,而是出于对以往的强制性的一元解读的反叛, 任由学生别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 甚至还把这当作学生创新体验的成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阅读感受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的跑马场”。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多元解读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