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语文论文

有效预习 自主发展——浅谈小学语文预习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4-09 00:13:39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有效预习  自主发展——浅谈小学语文预习
东方小学  林链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预习是基础,学生能持之以恒地有效预习,他们在课堂上将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何为预习、预习的方法、让预习持之以恒及预习的成效,浅谈对小学语文预习的粗浅见识。
【关键词】预习,自主,有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习既提高了学生在课堂的听课实效,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课前预习做起。学生在预习中不仅动口、动手,还要动脑,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做好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故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预习习惯,在预习中逐渐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不是只流于形式,简单读读课文就草草了事,这样预习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在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略谈对小学语文预习的认识及其方法的粗浅认识。
一、 何为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确,“有备斯可以无患矣。”但不是“有看书”就是预习了,那么,什么是预习呢?预习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利用教材工具书及其它辅导资料,自己去感知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做任何事情,事先都应有所准备。有无准备,准备的充分与否,效果大不相同。要上好课,就要做好课前准备,预习是对知识的准备。学生在老师讲解新课之前,有计划地独立地自学新内容,对老师将要讲的内容有所了解,在课堂上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知识。
二、预习的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做到有计划地独立地预习,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教师的引导,进行有效地预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可以通过读书来实现。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读”不仅是简单地动口读,而且要动手“读”、动脑“读”。
开学伊始,我不急着上新课,也没有布置作业,而是让学生浏览全书,了解这学期将要学习的课文。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好一本预习本,告诉他们预习新课文的方法。
预习一篇新课文,首先是速读,不出声地浏览全文,简单地了解课文的大意,读完第一遍,可以在预习本上写下课题、作者及文章的体裁。
其次是通读,第二遍读不仅是对全文的大体了解,还要将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这一遍可以小声地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拦路虎”,读后查阅工具书扫清这些障碍;同时还要思考:哪些生字容易读错、写错,用什么方法可以巧妙地记住这些生字,并在预习本上做好记录,这是预习本上的第一个内容:扫清“拦路虎”。
第三遍是朗读,了解了生字新词,就要尝试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在这一遍可以大声地朗读课文。
第四遍是默读,它是通过眼睛去捕捉文本内容的读书方法,由于省去了口的发音和耳朵的监听,默读成为一种高效的预习方法,可以边读边思考,读后概括文章的内容、划分段落,并写在预习本上,这是预习本上的第二个内容:课文直播厅。
第五遍是研读,有了前面四遍读书作为基础,在这一遍读书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读文中的一个片段,读后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写在预习本上,这是预习本的第三个内容:自问自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新课时就不会再手足无措,他们能够按照五次不同的要求来读课文,并完成预习本上的“三部曲”。如果学生能坚持对每篇课文的预习,就能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的过程中,他们遇到问题,若能主动地查阅工具书,解决问题,并有所思考,这将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认真的预习,对知识有所准备,在课堂上,学生则能够轻松地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与老师、其他学生互动、交流,对知识的掌握如鱼得水,实现了课堂的实效性,可谓一举两得。
三、让预习持之以恒
有了方法固然好,但最重要的是能够长期有效地落实。为了让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预习,从而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1、新课“预告”,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将要上的课文进行“预告”,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比如在教《海伦•凯勒》这篇课文之前,我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文是关于美国的一位女学者,她与我们正常人不一样,在她十九个月时的一场大病,使她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从此她生活在一个死寂一般的世界中,可是她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院,一生完成了14部著作,其中耳熟能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她的代表作。同学们若想知道这个女孩在你们这个年龄时,是怎样克服自身缺陷去努力学习的,那就好好读一读这篇课文吧。”学生听后,对海伦的故事有了兴趣,他们也就乐意去预习这篇课文了。
2、不同的学生,预习的侧重点不同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具有差异性,对课文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把握文章的重点,教师就要有所引导,如教《秦兵马俑》这篇课文之前,我提示学生根据课后的思考题“本文介绍了秦兵马俑哪几个方面的特点”,通过阅读课文寻找关键词句,找出秦兵马俑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预习有侧重点,如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预习时可以多花些时间在课文的理解上;而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则要多花些时间在生字词上。
3、把预习作为作业布置
有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总是不把预习当作什么作业,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了。没有持之以恒的预习,自然也没法培养预习的习惯,所以,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白预习的意义,并将预习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下去。
预习具有时间性,所以我在上新课之前,都会提前两三天布置学生预习新课,因为有时还要找资料、查阅相关书籍片段,所以就要提前多一些时间,时间充足,才能保证预习到位。
4、重视预习的检查评价
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几种方式:一是检查预习本。要求学生都上交预习本,教师有时间将每本预习本都亲自过目自然是最好,若没有时间一一批阅,可以采用抽查的方式。二是课堂检查。课堂上,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学生识生字词、朗读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检测其预习效果,学生是否按照预习方法认真预习了课文,教师从他们的回答中则一“耳”了然。三是课堂检测。可以是听写或做课后题,认真预习课文的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较快,通过课堂检测也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效果。

[1] [2]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