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语文论文

谈初中语文读写整合写作教学的设想与实践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4-13 23:51:27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一)充分把握阅读教学中的写作契机
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总是向学生强调:多读、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结果,我们的学生确实也读了不少,记了很多;也观察了,也冥思了。但是一到写作的时候就咬笔头,叹气:苦啊!不知道写什么!为什么会胸中有积累却无从下手写呢?我想,这跟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不注意点拨,即不注意把握阅读教学中的写作契机有关。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写作契机,是实现读写整合的很好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寻找契机,首先必须要求我们的阅读课是“创造性”的课。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课,注重教师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注重考察和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创造性”的阅读课则在此基础上更注重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激活自己的灵感,在与教师和文本的对话中形成自己的思考,最后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发现文本中有意义的“焦点”,比如,文章的空白处。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都有它自身的召唤结构,读者在阅读中也有各自的阅读期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文本的召唤结构,对学生进行点拨,激活他们的“悟性”,使学生滋生说的欲望,在说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完善自己的阅读体验,最后再把这种体验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一个教学环节的关键是让学生写作的“心”动起来。比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上册)一文时,可以围绕船长的以身殉职展开讨论,让学生对船长最后选择与船共存亡的做法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以写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其次,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写作技巧。“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这是语文界公认的真理。既然是例子,就是用来模仿的,模仿好了,对提高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有帮助了。然而,这个真理在用到实践时却常常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多数教师受教材编排的影响。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大都还是沿用原来的读写编排方法,把作文教学安排在单元末尾,等讲完单元课文之后才学习写作。其实这样编排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脱节,导致教师在阅读课只讲课文内容,而不联系写作。如果课文与教材的写作要求联系密切的话,这种编排还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遇到单元课文与单元写作要求“不拉关”的话,那这个单元的写作任务就不可能完成了。要想避免这样的尴尬,就应该提倡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整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具体学习内容——比如句式、修辞、意境、结构等等,进行写作技巧的模仿练习。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读书对于写作是有帮助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那么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写作技巧的模仿,就是要学生领悟课文“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那么写”,在不断的阅读领悟中学会写作技巧。这就使得学生在写作的心动起来之后,又知道该怎么写了。
(二)整合教材内容,积累写作材料
在写作文的时候,学生最苦恼的就是“没有什么可写”,但事实上真的没有什么可写吗?不是的,是我们的学生对我们身边的东西太缺乏感知了。如果说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苍白还与我们教师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其实还是有关系的),那么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视无睹就是我们教师的“过错”了——我们辛辛苦苦、费时费力地讲解课文,而我们的学生却对它们“毫无感觉”,难道不是教师的过错吗?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经过深思熟虑才选编进来的,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写作的灵感。
教材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很多,其中对主题进行归类是比较好的方法。教完一册书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再一次全面感知、梳理全部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的题材和主题进行归类。比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有多篇文章是关于亲情的,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买橘子时并不“优雅”的“攀”“爬”动作,表现浓浓的父爱;黄飞《甜甜的泥土》写冒着呼啸的北风,为儿子送奶糖的离异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与无奈之情;刘仪庆的《人琴俱亡》表达的是挚爱的兄弟之情……对这些不同的情感进行归类,学生就会有不同的体验,如果这个时候让他们以“亲情”为话题进行写作,他们还会说没有什么可写吗?
又比如,初三学生复习古诗文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古诗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分为爱国类、送别类、田园类等。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主题引用相关的古诗。例如,如果学生写表达爱国主题的文章就可以引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诗句。这样学生的文章就会因此而增色不少。
 【注释】:
①潘新和:《阅读本位,重读轻写的失误》,载《作文成功之路(初中)》,2006(1)。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新和.阅读本位 重读轻写的失误〔J〕.作文成功之路(初中),2006(1):1.
〔2〕潘新和.读写观念:从以读代写到表现本位——中国语文教育史论之二〔J〕.中学语文教学,2001(3):56-59.
〔3〕刘锡庆.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1):5-8.
〔4〕张定远.作文教学论集〔M〕.天津:新华出版社,1982.
〔5〕秦训刚,宴渝生〔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页  [1] [2]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